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饿》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饿》鉴赏

作者: 张俊山

刘半农

他饿了;他静悄悄的立在门口;他也不想什么,只是没精没采,把一个指头放在口中咬。

他看见门对面的荒场上,正聚集着许多小孩,唱歌的唱歌,捉迷藏的捉迷藏。

他想:我也何妨去?但是,我总觉得没有气力,我便坐在门槛上看看罢。

他眼看着地上的人影,渐渐的变长;他眼看着太阳的光,渐渐的变暗。“妈妈说的,这是太阳要回去睡觉了。”

他看见许多人家的烟囱,都在那里出烟;他看见天上一群群的黑鸦,咿咿呀呀的叫着,向远远的一座破塔上飞去。他说:“你们都回去睡觉了么?你们都吃饱了晚饭了么?”

他远望着夕阳中的那座破塔,尖头上生长着几株小树,许多枯草。他想着人家告诉他:那座破塔里,有一条“斗大的头的蛇”!他说:“哦!怕啊!”

他回进门去,看见他妈妈,正在屋后小园中洗衣服——是洗人家的衣服——一只脚摇着摇篮;摇篮里的小弟弟,却还不住的啼哭。他又恐怕他妈妈,向他垂着眼泪说,“大郎!你又来了!”他就一响也不响,重新跑了出来!

他爸爸是出去的了,他却不敢在空屋子里坐;他觉得黑沉沉的屋角里,闪动着一双睁圆的眼睛——不是别人的,恰恰是他爸爸的眼睛!

他一响也不响,重新跑了出来,——仍旧是没精没采的,咬着一个小指头;仍旧是没精没采,在门槛上坐着。

他真饿了!一饿得他的呼吸,也不平均了;饿得他全身的筋肉,竦竦的发抖!可是他并不啼哭,只在他直光的大眼眶里,微微有些泪痕!因为他是有过经验的了!——他啼哭过好多次,却还总得要等,要等他爸爸买米回来!

他想爸爸真好啊!他天天买米给我们吃。但是一转身,他又想着了——他想着他爸爸,有一双睁圆的眼晴!

他想到每吃饭时,他吃了一半碗,想再添些,他爸爸便睁圆了眼睛说:“小孩子不知道‘饱足’,还要多吃!留些明天吃吃罢!”他妈妈总是垂着眼泪说,“你便少喝一‘开’酒,让他多吃一口吧!再不然,便譬如是我——我多吃了一口!”他爸爸不说什么,却睁圆着一双眼睛!

他也不懂得爸爸的眼睛,为什么要睁圆着,他也不懂得妈妈的眼泪,为什么要垂下。但是,他就此不再吃,他就悄悄的走开了!

他还常常想着他姑母——“啊!——好久了!妈妈说,是三年了!”三年前,他姑母来时,带来两条咸鱼,一方咸肉。他姑母不久就去了,他却天天想着她。他还记得有一条咸鱼,挂在窗口,直挂到过年!

他常常问他的妈妈,“姑母呢?我的好姑母,为什么不来?”他妈妈说,“她住得远咧!——有五十里路,走要走一天!”

是呀,他天天是同样的想,——他想着他妈妈,想着他爸爸,想着他摇篮里的弟弟,想着他姑母。他还想着那破塔中的一条蛇,他说:“它的头有斗一样大,不知道它两只眼睛,有多少大?”

他咬着指头,想着想着,直想到天黑。他心中想的,是天天一样,他眼中看见的,也是天天一样。

他又听见一声听惯的“哇……乌……”,他又看见那卖豆腐花的,把担子歇在对面的荒场上。孩子们都不游戏了,都围起那担子来,捧着小碗吃。

他也问过妈妈,“我们为什么不吃豆腐花?”妈妈说,“他们是吃了就不再吃晚饭的了!”他想,他们真可怜啊!只吃那一小碗东西,不饿的么?但是他很奇怪,他们为什么不饿?同时担子上的小火炉,煎着酱油,把香风一阵阵送来,叫他分外的饿了!

天渐渐的暗了,他又看见五个看惯的木匠,依旧是背着斧头锯子,抽着黄烟走过。那个年纪最大的——他知道他名叫“老娘舅”——依旧是喝得满面通红,一跛一跛的走,一只手里,还提着半瓶黄酒。

他看着看着,直看到远远的破塔,已渐渐的看不见了;那荒场上的豆腐花担子,也挑着走了。他于是和天天一样,看见那边街头上,来了四个兵,都穿着红边马褂:两个拿着军棍,两个打着灯。后面是一个骑马的兵官,戴着圆圆的眼镜。

荒场上的小孩,远远的看见兵来,都说“夜了”!一下子就不见了!街头躺着一只黑狗,却跳了起来,紧跟着兵官的马脚,汪汪的嗥!

他也说,“夜了夜了!爸爸还不回来,我可要进去了!”他正要掩门,又看见一个女人,手里提着几条鱼,从他面前走过。他掩上了门,在微光中摸索着说,“这是什么人家的小孩的姑母啊!”

1920年6月20日,伦敦。

饿是一篇叙事散文诗,篇幅虽然较长,却具有诗的凝炼和旋律,尤其是弥漫于篇中的那种不胜凄苦的氛围,使它更富有诗的韵味。

诗篇通过一个农家孩子对于饥饿的体验感受,以及他在饥饿中种种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严肃的社会主题:在农村经济极度凋蔽的现实里,农民的生路已面临无以为继的绝境。孩子的妈妈,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带着“摇篮里的小弟弟”为人家洗衣服;而孩子的爸爸,则只能天天想办法买米救急,否则家里只好断炊。尤其令人寒心的是,由于家贫,孩子的饭量也受到严格限制,“多吃一口”便遭受爸爸的喝斥——若不是到了衣食无着的困境,作父亲的怎肯如此对待孩子!农民不仅在经济上困窘如此,并且还时时遭受黑暗政治的压迫。文末关于巡夜兵官的描写,绝非闲笔,它画龙点睛,揭示出现实政治的暴虐。因此,这篇散文诗是极富暴露性和社会批判色彩的现实主义力作。

作品将饿儿的感受与他的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以孩子的天真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更富震撼人心的诗力。小孩子由于遭受饥饿折磨,“没精没采”,“总觉得没有气力”,他就只能“静悄悄的立在门口”,看别家的小孩子快乐地玩耍,看日影“渐渐的变长”、“渐渐的变暗”,看夕阳中的破塔,看卖豆腐花的担子旁令人眼馋的生意……就在这呆呆的守望中,他一边饿得“呼吸也不平均了”,“全身的筋肉,竦竦的发抖!”一边想到自己家庭的诸般情景,于是一幅幅悲惨凄苦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然而,孩子年幼无知,对于他身受的痛苦并不理解,因此才天真地一次又一次想到那破塔中的一条蛇,甚至设身处地地关切起那些吃“一小碗”豆腐花的孩子了!善良的童心被现实的饥饿折磨着,摧残着,世道是多么不公啊!这就是作者内心的抗议。虽然仅只是人道主义的抗议,但却表现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对于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我想,这也是作品思想价值的所在吧。

猜你喜欢
  • 诗词《何人斯》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① 胡逝我梁,不入我门? ② 伊谁云从?维暴之云。 ③ 二人从行,谁为此祸? ④ 胡逝我梁,不入唁我? ⑤ 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 ⑥ 彼何人斯?胡逝我陈。 ⑦ 我闻其声,不见其

  • 《陈杏元,赵京娘及苏三》李延军散文赏析

    在冷漠如冰雪般的专制史册中,真正能如梅花般灿烂的历史红颜愈来愈珍稀。我们祖先大多擅长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孙子兵法抑或三十六计,而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出处】唐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意思1】坐着看那些垂钓的人,我没 有钓竿,只是心里羡慕钓鱼者而已。 徒:空。 【意思2】我看到了那些钓鱼的人,空有羡慕的心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注释、译文和感悟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①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② 。(《老子·二十一》) 【注释】 ①恍惚(huǎng hū):仿佛;若无若有地呈现着。象:

  • 《史记·庄子终身不仕》全文、翻译和鉴赏

    (节自 《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者,蒙人也 ① ,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 ②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③ 。作《渔父》、《盗跖》、《胠

  • 《里乘》原文和解析

    里乘 清光绪五年(1879)抱芳阁藏板本《里乘》扉页书影 清光绪五年(1879)抱芳阁藏板本《里乘》正文书影 清代文言短篇传奇类笔记小说集。全称《兰苕馆外集· 里乘》,又名《兰苕馆外史》、《留仙外史》

  • 安琪《长教溪(组诗)》

    我决定不要被长教溪淹死晨起到现在,为了一首长教溪我脑汁绞尽不就是一条溪吗不就是一条身边陪伴着十三棵古榕树仿佛十三个神灵护卫的长教

  • 以我径寸心,从君千里外。|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以我径寸心,从君千里外。》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出处】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译注】总是因为浮云能遮蔽太阳, 看不见京城长安使人发愁。 【鉴赏1】 凤凰台: 在今南京城内西南隅。据说,南朝宋代元嘉十六年,

  • 冯骥才《珍珠鸟》

    真好!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