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蔡飞跃《一方树碑群山绿》散文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蔡飞跃《一方树碑群山绿》散文鉴赏

山左的瀑布气势如虹,艳阳照射时,瀑底便有彩虹高挂。这一奇观触动智者的灵机,便以瀑布的征象把山峦命名为虹山。后来,山名成了村名,因虹山村是乡政府所在地,村名又成了乡名。

我又一次造访的虹山乡,隶属泉州市洛江区。车在群山中绕行,翻越山野,树木与草藤皆以翠绿为主色调。

穿过村庄的漈溪,在盆地结束温柔之旅,便穿行于峡谷,由西向东,遇到石头会溅起一片片白色的浪花,流向木兰溪,归入东海。溪堤两岸的农舍形式多样,老房子大都是闽南风格的古大厝,也有土楼。它们与现代楼房,生动了空间的轮廓线。

虹山村口,一座清代单孔石拱桥——水尾桥从溪流跨过,究竟有多少人从桥上走过?桥面的鹅卵石相当的光滑。石桥南侧小山上的酒瓶寨,是古时村民防盗的烽火台。

这个季节天清气朗,下了几天的细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清凉的山岚,如同轻纱披在村庄的脸上。眼际里的翠微,一半湿润,一半朦胧。山村的自然美,涌现着一种变幻着的美感,凭借它,我欣获观赏山野的一丝感悟。

桥北,老松将村庄守护,粗壮的枝干,双手勉强合抱。一株、两株……松针之间袅绕着薄薄的雾气。这个称为水尾的保护区,立着一方护林石碑,篆额“水尾树碑” 。明清时期,基于护林,各地立有形状不一的护林碑,“水尾树碑”是其中之一。如今,但凡来到虹山观光,移步碑前了解风水宝地“漈水虹山”古树林的形成过程,是大家共同的兴趣。

彭姓是虹山的大姓,立“水尾树碑”的是彭建,时间为1844年。用心抚摸古石碑上裸露的历史,我倾听到彭建护林的呼吁。这方石碑藏有一段故事:水尾是漈溪在虹山村的最后归宿,彭氏先祖心怀慈悲,在水尾的山坡上植了一片树木,有油杉,有松柏,也有杂木……参天大树有益于风水,道理大家都懂,但一些不肖之徒受利益驱使,还是偷偷把树木伐后运出山村牟利。

现状堪忧,再不出手制止,恐怕多树的虹山将成秃山。彭建坐不住了,于是在清道光年间仲春的一日,他和村中耆老从子孙后代的利益考量,决意划定片区种植杂木供人平常采伐使用,其余的区域封山禁伐。

彭建处事缜密,他感觉口说无凭,立碑为据更有感召力。碑刻300字,对于山里读书人来说,下笔还算酣畅,又是引经据典,又是宣传育林的好处。“凡在界中所考竹木,照顾成林,永庇千秋……自兹以往,姓无论同异,房无分强弱,不得私自伐,致累风水。如有砍伐复蹈前非,立即率众共诛,决不宽纵:各宜凛遵,毋违。大清道光甲辰仲春之日存素公裔孙彭建立。”道光申辰年也就是道光二十四年。碑文写到这里,完全可以煞笔了。彭建斟酌沉思,觉得用笔有点宽泛,“率众共诛”不如实际条款管用,又在落款后面续上了几句:“一禁盗砍松柏杂木及茅草者,罚戏一台饼十斤;一订松柏杂木或被风雨损坏,公议出赚,不得私自抢夺盗砍。”碑文界定了林地保护范围,并约定不管什么姓氏,家底是否强弱,都不得擅自砍伐树木,一旦违反规定,“决不宽纵”。补充后的“一禁”“一订”便于操作,提振了执行力度。

泉州是戏剧之乡,有高甲戏、梨园戏、打城戏、木偶戏……锣鼓一响,观众蜂拥而至。盗砍松柏杂木及其茅草者,“罚戏一台饼十斤”,数额虽然不大,但让人戳脊梁骨在众人前丢面子确实划不来。那么,遇上违反者请不起戏班子如何处置?当地朋友讲起发生在上世纪初的一件事:村中一位孤老阿婆,家境不裕,到水尾捡拾枯枝烧柴火,触犯了“一禁”的规定。村中主事没有“高抬贵手”,私下赠她钱财,让阿婆主动交纳了“饼十斤、戲一台”的罚金,如是“暖心行为”不是个例,它融化、警示了一代代人……天底下道理最大,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定下的乡规民约不折不扣执行,才有生命力。正因为一代代人将护林思想付之实践,树碑成为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我约束。仰仗护林碑的警策,虹山才有眼下的水秀山明。挂在水尾古树林的“福建古树名木”铁牌显示,百岁以上的名木达280多棵,最大树龄300多岁,已被当地百姓视为风水林。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林梢戳天,自己也似乎伟岸起来。往东是一大片竹林,连绵至彩虹瀑布,由于没有牛羊的啃噬,山野更绿更幽。清脆的鸟鸣,浅吟着生命的小曲。

怎样端详这方比湖北神农架护林碑早40多年的碑刻,看它一年四季蹲守在村头,默默注视着陶醉于群山的绿色波涛?我蜕变成快乐的吟者,沿着石板路向上攀登,草木、修竹仿佛都充满灵性,两只穿着花裙子的蝴蝶引领我走过竹林。鲜花是生存环境的亮点,黄色的、红色的、紫色的、橙色的花朵如繁星点缀,俯仰之间,见有蝴蝶栖息在花蕊上,轻轻抖动着触角,仿佛在诉述某种属于山林的秘语。如果三月来,成片的油菜花也是虹山的品牌。

穿行在山花的香气里,由衷地感恩曾经润泽过花朵的甘霖。身边的松柏,集结在眼睛的周围。它们恍如会思考、有思想的哲者,张扬着睿智的气概,一种超越语言的气氛与境界正在绿色的巨大肺叶里展开或者生成……

山峦是虹山的脊梁,叠翠的层峦承载着希望!高地上看风景,山野与村庄清静和谐,它的宁静,如打开的淡蓝意境。树碑的文字已成了乡规民约,植入民心传承了170多年。村人秉承先人珍爱生态的理念,村庄的规划建设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为灵魂,主干道注重绿化美化,房前屋后植上适宜生长的乡土树。从漈溪到瀑布,用心打造田园风光闲观光带。在观光带周边的农田里,分片种植水稻、地瓜、蔬菜;这里山高雾重适宜栽茶,村里投入资金改造茶场,引进高档乌龙茶品种,农家的日子便有回味无穷的香韵注入。

踅回水尾桥, 太阳耀眼的辉光洒在山体上,洒在苍苔附身的护林碑上。2001年6月,泉州市政府确定“水尾树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过了两年,又在树碑侧畔立了文物保护碑,护林碑的历史作用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碑在,乡魂在,一方树碑群山绿。洛江虹山读树碑,点滴悟解上心头。

猜你喜欢
  • 国学名句“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出处和解释

    【名句】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 语出唐代白居易《辨兴亡之由策》。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人家也会为你的快乐而快乐;为别人的忧愁而忧愁,别人也会为你的忧愁而忧愁。

  • 《关雎》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关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诗描述了古代追求和平的愿望。作者运用婉约的表达方式,将雎鸟作为情感的象征,借此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诗中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和谐的向往,表达了对和平的热爱以及对人类一片繁荣安宁的期盼。同时,诗歌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达到了表达情感的目的。《关雎》显示了古代文人诗人追求和平、热爱家园的情怀。

  • 普普《柴火》

    柴火 在很多人眼里,乡下人最不缺的就是柴火,不过在母亲的日子里,有那么几年真是费尽心思,用心良苦,庄稼人为了柴火煞费苦心确实在现在

  • 谏逐客书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题解 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势逐步形成,六国在秦的客卿(即在秦作官的非秦国人)日益增多,他们的活动对秦国贵族的权力形成了威胁。贵族们就以韩国人郑国说秦修建渠灌,是想借此使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而减

  • 白居易诗《夜雪》原文翻译鉴赏:夜深知雪重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解释】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

  • 杜牧《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全诗赏析

    捧诏汀洲去,全家羽翼飞。喜抛新锦帐,荣借旧朱衣。且免材为累,何妨拙有机。宋株聊自守,鲁酒怕旁围。清尚宁无素,光阴亦未晞。一杯宽幕席,五字弄珠玑。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平生江海志,佩得左鱼归。

  • 咏花诗词之《红白牡丹》全诗原文鉴赏

    《红白牡丹》是一首描写牡丹花的诗词。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和娇艳。诗中红白牡丹相互竞艳,彼此辉映,展现出牡丹花的华美和与众不同。通过牡丹花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然之美和创造力的崇高。这首诗词既让人们感受到了牡丹花的魅力,也让人们对大自然的奇妙之处有了更深的感悟。

  • 《扁鹊见蔡桓公》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韩非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1)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 (2) ,不治将恐深 (3) 。”桓侯曰: “寡人 (4) 无疾。”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 ! ”居十日 (6)

  • 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

  • 韦应物《送秦系赴润州》全诗赏析

    近作新婚镊白髯,长怀旧卷映蓝衫。更欲携君虎丘寺,不知方伯望征帆。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