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论语·子路》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论语·子路原文鉴赏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①,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②!”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③!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④,则民无所错手足⑤。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 ①卫君:指卫出公辄。 ②正名: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左传·成公二年载孔子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颜渊:“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见孔子的所谓“正名”就是要纠正等级名分上的用词不当,主要涉及的是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名实问题。③迂:迂腐。 ④中:合适,得当。 ⑤错:同“措”,安置。
【今译】 子路问孔子说:“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打算首先从什么做起呢?”孔子说:“一定首先纠正等级名分上的用词不当吧!”子路说:“您的迂腐怎么竟到了这种地步!等级名分上的用词怎么纠正”?孔子说:“子由,你也太卤莽了!君子对他所不懂的事情,大概持保留态度,你怎么乱说呢?如果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顺理成章,事情就不能做好;事情做不好,国家的礼乐制度就不能兴办起来;礼乐制度兴办不起来,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连手脚都不知道放在哪里才好了。所以君子使用一个词,就一定可以准确表达它的含义,它表达的意思也一定能行得通。君子对于言辞用语,只是为了达到毫不马虎罢了。”
【集评】 清·于光华论语集益:“说个‘正名,,无限感慨。”“正名是一章关键。”“‘阙如’,正求知光景。”“‘苟’字对‘正’字,。两‘必’字与上‘必’字相应。”
【总案】 本文见于论语·子路,记述了孔子和弟子子路关于“正名”的对话及其两者的不同态度。“正名”是孔子的—个重要思想,孔子认为治国伊始,必先“正名”,因为名实问题是确定国家社会一切伦理和一切政治关系的基础,不如此,民将“无所措手足”,国家就难免会出乱子。而弟子子路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孔子的做法纯属迂腐之举。通过这短短的对话,孔子和子路的性格毕现。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保持着的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
国学名句“有高人之行者,必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毁于民”出处和解释
【名句】有高人之行者,必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毁于民 语出《商君书·更法》。有高尚行为的人,必定会被世人指责;有独到见解的人,必定会被俗人毁谤。
-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
-
【作品提要】 被掳至巴比伦的犹太女子以斯帖嫁给波斯王亚哈随鲁为后。宰相哈曼盛气凌人,朝臣无不跪拜,唯独收养以斯帖的末底改不跪不拜。哈曼怒气填胸,欲灭犹太人,因以斯帖向波斯王求情,犹太人得以幸免于难。最
-
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那本橡皮纸的。” 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
-
张九龄《归燕诗》全诗赏析 全诗如下: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首联“海燕虽微
-
兽乐在山谷,鱼乐在陂池。虫乐在深草,鸟乐在高枝。所乐虽不同,同归适其宜。不以彼易此,况论是与非。而我何所乐,所乐在分司。分司有何乐,乐哉人不知。官优有禄料,职散无羁縻。懒与道相近,钝将闲自随。昨朝拜表
-
多年后回想当时的情景,那些半大不小的女孩真是一群野蛮的闯入者。她们带着熊熊炉火般的热情和稚气的喧嚣猛地冲进了这块静地,顿时一股
-
(金)元好问 地僻人烟断, 山深鸟语哗。 清溪鸣石齿①, 暖日长藤芽。 绿映高低树, 红迷远近花。 林间见鸡犬, 直拟是仙家②。 【题解】 少室山在登封北,东距太室山约10公里。据传,禹王第二个妻子涂
-
咏物贴切固宜,亦须超脱变化。宋人《猩毛笔》诗:“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芭蕉》诗:“叶如斜界纸,心似倒抽书。”非不恰肖,但刻画太细,全无象外追神本领,终落小家。证诸杜陵咏物诗,方信予言不谬。杜诗咏
-
【解题】 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不到三年,就遭谗被放。而后又开始了新的漫游生活。这首诗即写于第二次漫游中的天宝十一载(752)。当时,他与岑勋正做客嵩山友人元丹丘处。三个友人相会,酌酒命杯,诗情酒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