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超《秋的感怀》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孟超
【原文】:
据说桂林是没有秋的,因为秋老虎过了之后,便就快到了冬天了;可是事实也不尽然,在八九月间,一阵热雨之后,到了晚上,也总有一些滋味和夏天不同的凉意。
你走过长街上,麻布汗衫在身上利落了许多,觉不到汗粘,到也蛮清爽的。蒲扇是不合时宜了,用过了这么长久的暑季之后,在秋风起时,自然会把它捐弃了,手里边去了一些累赘,也许感到轻松了许多。
当你走到树底下,也照样的飘下了一两片树叶,虽然用到不猛然的一惊,但秋的感念多少是存在的。
除此,街头上,庭院里,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这大约是那些人认为是没有秋的原因吧。
记得在上海时,秋一到,马上路口里就有敲着木梆的卖白果的声音,他象候鸟一样,才准确哩,那声音真使人有说不出的寂寞之感啊;尤其是热天还没有过完,大商店,小商店,百货公司,都挂出“秋季大减价”的市招,触目惊心,使你任管怎样的热中,总不会不觉秋是在心里哆嗦的。
北平,我也曾去过,秋更是容易感到的,且不必说西山的红叶,北海的残荷;就是东西来顺,便宜坊等处的涮羊肉,烤鸭,都按时上市了,即使天气还热燥燥的,那你能说他不是秋天吗?
我的故乡——青岛,更是一个最好秋的圣地。那里,山,在初秋,被翠绿的草色点染的更加清秀妍丽,遍山的爬山虎的叶子,红的象胭脂一样,不用三杯两盏也就心醉了。自然海浴场是阑珊了,软沙的轻梦,也快到了醒的时候,但晚间山高月小,秋涛击着岩石,南海沿人迹还不冷落,在煦煦的余温中,临著海去听秋声,的确会使人心情奔放的!
那都是抗战前的事,不谈他也罢。
不过,有人告诉我,在关外,秋高马肥的时候,听到了一声旅雁的唳声,总有一点苍凉之意,那情景是介乎悲爽之间,很可代表了秋那种使人捉摸不定的味道,可惜我没有有到过关外,还得留待失地收复之后,再去领略吧。
抗战之后,我也曾在初秋的夜晚,在大别山作过随军的长征;我也曾在黄鹤楼头,对着秋的江流,作为夏口汉阳的远瞩;我也曾突破敌寇的包围,登过武胜关,偷越了鸡公山的脚麓;我也曾在襄江的古渡,看过落日,吊过三国的遗迹;……然而,那些时候,秋似乎不在心上似的,虽然也倏忽的过去了,可没曾留下了凄凉的感觉。
桂林,不似上海,不似北京,不似青岛,更不似皖鄂各地,画家虽也曾画出了“漓江秋渡”的画意,但我站在中正桥头,感不到桂林同别处那里有甚么不同呢?
往年秋天一来,总要举行一次筹募寒衣大会,那可使我们觉到秋天到了,壮士衣单借以作为秋的表征的,但今年还没开始,更使人觉到秋意薄了。
秋天,只低徊于欧阳子的秋声赋,那总不免使人气短的,抗战已经四个年头了,不但我们的力量,应该愈磨愈壮,而且心情也需要更健强些,那里能受了时令的摇动呢?
让我来摩拟一下吧,新谷是在收割中,无边的大野,撒下了遍地的黄金;农夫农妇们,纷忙在田亩里,都辛勤的露出了笑脸;没有作战的部队,也放下了枪杆,帮助着他们秋收,田垅中嚷起生产的歌声,收割的歌声,这是多末自然的,美妙的,使人兴奋的,抗战中的欢愉的画面呵。
再想下去,秋收之后,食粮是充实了,人民生活是安定了,士气也增加了,抗战是在无形中添了不少的劲儿,我不能卑薄秋,而满怀的喜悦,正为着秋而鼓舞哩。
这样,这样,我飘飘然的赞颂着秋的来临!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心稍微一沉,又似乱梦被打破了一般。到处都闹着米价的高涨,正如秋潮般的汹涌。物价也象与米价竞赛似的,只见他不断的升起,没有低落的希望,大家都皱着眉头,喊出了困苦的呼吁,秋没曾使人悲感,人倒使秋添上了不少的苍凉了。
今晚,踏着凉月的影子,想到秋,也感到秋了;但心实在飘不起来,生活下坠着,气压铅样般的低沉着,紧压着,不知为什么忽然记起了鲁迅先生一句旧诗:“曾经秋肃临天下,”反复了多时,以后的是甚么,却记不起来了。
【作者简介】:
孟超(1902——1976),笔名东郭迪吉等,山东省诸城县人。现代作家。文革中惨遭迫害致死。著有诗集候、残梦,小说集冲突,杂文集长夜集、赤偃草、水泊梁山英雄谱等。1961年编写了历史剧李慧娘。
【鉴赏】:
有感于秋的慨叹不知听过多少次,讲秋说秋的作品不知看过多少,比照秋的感怀这篇散文,总觉出这篇作品中含着一份与众不同的新的感受,一种新的风格。作者没有对秋进行庸俗、枯燥的绘景,而是用一个个简洁的段落,以一种老到精练的笔法,表达出自己对秋的自然、对秋的社会的认真深考。作品中采撷着天南地北的秋意,比较着,品尝着浓淡各异的秋的滋味。有桂林那“没有秋”的秋,。有上海那寂寞的“在心里哆嗦”的秋,有北平那随处可见的秋,有青岛那令人心醉的秋,有关外那地道的秋,还有皖鄂各地那引人遐想的秋。这里对自然界的秋渗透着潜在的社会内容的思考,自然的秋和人世的秋揉合在一起,借写秋意,流露出对自然,尤其是对社会的判断和衡量。在皖赣各地对秋的体会,其中自然而然地透露着社会的动荡和斗争的内容,而对秋收的田野的想象以及对秋潮般汹涌的涨价的怒怨也是品秋的意外收获。作者满怀喜悦地对着秋的自然歌唱,因为这自然中含着人世间美好的部分一一正义、乐观的力量鼓舞着他的灵魂,多想沉醉在这美妙自然和美好社会的包围之中永不醒来!但是,一种社会的责任感和忧思,使他又在以不现实中清醒,人间还有丑恶的纷扰,这种压抑和缺憾使作者从歌唱进步的亢奋和昂扬之中转入低沉,皱起了眉,自然的秋意同这种阴沉的压抑的社会相伴,结果只能产生出悲戚、苍凉。结篇时,作者引用鲁迅的诗亥年残秋偶作中的头一句,故意省略了以后的“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茫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青云齿发寒。。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几句,既有欲言又止,引人深思的效果,又得以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对丑恶社会、邪恶势力的反抗和憎恶。
-
真宰调神化,幽灵应不言。朝云九渊闇,暮霰六花繁。朔吹萦归旆,宾裾载後轩。睢园有客赋,郢曲几人翻。槐座方虚位,锋车伫改辕。愿移盈尺瑞,为雨遍群元。
-
【原题】:湛庵出示宪使陈益之近作且蒙记忆再次韵一首适王令君国正携酒相过断章并识之有便仍以寄陈也
-
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
古文·五人墓碑记 张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1
-
古文观止·魏晋南北朝文·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
【生卒】:1869—1945【介绍】: 俄国作家、象征派*女诗人。生于一个官吏家庭。1903-1904年她和自己的丈夫,俄国著名象征主义首倡者梅列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
-
感遇(其二十三) 陈子昂 翡翠巢南海, 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 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洲里, 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 葳蕤烂锦衾。
-
757年(至德二年)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十月,唐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左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这首作于758年(乾元元年)的五律,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
-
“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