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恒杰《质感王硇》散文鉴赏
在太行山东麓周围高峰的庇护下,蹲着一个古老村落——王硇村。蹲,就是屈两膝而似坐,臀部不能着地。但王硇的蹲,不是放松懒散的深蹲,而是警觉勤勉的浅蹲。如武术招式中的蹲马步,随时都可以出拳。又如诗经“伐木”篇描述的“坎坎鼓我,蹲蹲舞我”,以劳作为快乐。这里无数的石头组织起来建筑成的七万多平方米的古石樓群,给人的感觉就是厚实、踏实、诚实、朴实、欢实。厚实是一种牢靠,踏实是一种可靠,诚实是一种信托,朴实是一种友好,欢实是一种生命能量的炫耀。王硇是阳刚的,雄性的,敢于担当的。像一个健壮硬朗的中年汉子。
通向王硇的道路只有一条,不是很陡峭,但是很曲折。也许是第一次开车上盘山路,感觉不是车的四个轱辘在爬,而是自己的四肢在爬,特别吃力也特别小心。眼看前面是山壁了,一百八十度转弯又豁然开朗了。后来站在王硇村南面的红枫山顶俯瞰那条通路,断断续续的车辆,像被什么力量吸引着,沿着这条弯曲的山路向王硇流动。
明、清与民国的古石楼建筑各有特色,但院院有楼、房房有耳、户户连通是一致的。既不同于战斗堡垒式的福建土楼,也不同于豪华套房式的乔家大院,而是把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与机智巧妙的抵御外敌相结合。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环境,造就了特别的智慧与特别的王硇。
由于街巷狭窄,拐弯的墙角被凿成平缓的圆弧形,以便人扛粮食、马驮庄稼时通过。王硇人把这叫“拐弯抹角”。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几次进攻王硇,因为找不着路而作罢。可见落户于此的明代镇京总兵王得才,确实煞费苦心了。几百人的小山村,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输送干部战士六十多名,其中光荣牺牲的烈士有十四名。刘伯承、邓小平等革命先辈曾多次在王硇居住,红色的标牌昭示着难忘的记忆,有户大门上还悬挂着刘伯承、邓小平亲自颁发的“为民立功”的奖匾。
欣赏王硇古石楼群,赭红色的丹霞石墙透露着北方的粗犷,流线型的蓝瓦屋顶展示着南方的秀丽。“一进三”“一进五”甚至“一进七”的北方四合院,楼顶上有龙首鸱吻,五脊六兽。庭院里是卷角张檐,隔扇花窗。汇集着南北结合的建筑特色。就是王硇村周边那像百褶裙一样的梯田,也是由红土构成。是中国南部的那种红土,而不是中原的黄土。真正是太行川寨,壮美如画。这幅画不是写意的国画,而是一幅质感的古铜色基调的浓墨重彩的油画。
走在王硇村悠长狭窄的街巷里,就像运行在健壮硬朗的中年汉子的血脉里。那街巷比平原村庄的街巷要狭窄得多,但两侧的石头墙却很高。最高处能达到十八米。所以,我走在里面有一种在管道中穿行的感觉。对于巍巍太行来说,渺小的我们不就是血脉里流动的细胞吗?我想,经常穿越这样的街巷,呼吸英雄的气息与清新的空气,男人会变得顶天立地,女人会变得温柔美丽。
-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 功成身退》翻译与解读
-
拔从水府底,置向相庭隈。对称吟诗句,看宜把酒杯。终随金砺用,不学玉山颓。疏傅心偏爱,园公眼屡回。共嗟无此分,虚管太湖来。[居易与梦得俱典姑苏,而不获此石。]
-
中国的诗人,自古是爱闲的。“静扫空房惟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居;“相与缘江拾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这是闲游;“大瓢贮月归春瓮”,“飞盏遥闻豆蔻香”,“林间扫石安棋局”,“短裁孤竹理云
-
学者之患,莫大于自足而止。|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学者之患,莫大于自足而止。》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小戎 作者: 赵维新甄继祥 【本书体例】
-
这首五律是四、二、二结构,上四句写现实,五,六句写梦境,末二句写感叹。道路时而通行时而阻塞—因为战乱时而停顿时而发生,仍未平息。由于人民不能安于生计,田园荒芜,江山便日见冷寂萧条,没有生气。尽管讨伐安史之乱的平叛战争已经历了玄宗,肃宗、
-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
-
天山天池,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县境的天山博格达峰山腰,为著名游览胜地,海拔1 900米。古称瑶池,传为西王母住地。天池一名则来自清乾隆四十八年,新疆都统明亮所题 《灵山天池统凿水渠碑记》碑文,是“
-
经 (十有四年)秋,九月,楚子围宋。 (十有五年)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传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
-
莫嫌地窄林亭小,莫厌贫家活计微。大有高门锁宽宅,主人到老不曾归。东里素帷犹未彻,南邻丹旐又新悬。衡门蜗舍自惭愧,收得身来已五年。世事平分众所知,何尝苦乐不相随。唯余耽酒狂歌客,只有乐时无苦时。 作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