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叔河《汉字与中国文化》随笔
汉字与中国文化
语言是从猿到人的标志,文字则是从野蛮到文明的标志。我们的汉语和汉字,无论从历史的悠久来看,还是从使用的广泛来看,都称得上是全球第一。这块金牌,别人想夺也夺不走。
四大文明古国加上古印第安都是文字起源地,但是汉文以外的其他古文字都已经死掉了,没有人再使用它们,没有人能认识它们,除了屈指可数的研究人员。
如今的伊拉克人、埃及人用的是阿拉伯文,印度人用的是印地文和英文,墨西哥和秘鲁用的是西班牙文。只有我们三千年来一直在使用汉文;汉字拉丁化既已不再提起,看来今后也还会继续使用下去。
殷墟出土的甲文,“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仍然一看就能明白。甲文的字形跟简化汉字虽有差异,认起来却并不比书法家的狂草更难;对于爱玩图章的朋友们来说,更不费吹灰之力。
有次看电视,正在讲英国保守党,偶来的一位中学生忽然说道:“一个党连名字都不会取,为什么要叫保守党?”其实,“保守”并不完全是贬义词,汉字三千年来一直在用,便是它保守性强的缘故。
汉字很能保守它自己的特点,由象形、指事到会意、形声:门中进来马即是“闯”,屋里养了猪(豕)便成“家”,“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被人欺”,几百个单音字可以组成成千上万字、词。比起别的文字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汉字所用的字数总是最少的,这更是它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和优点。
所有古文字最初都是象形和指事(结绳也是记事),而且最初都不规范;汉字却早早实行“书同文”,规范起来了。威尔斯世界史纲说,汉字的“结构过于精细,格式过于死板,用法过于麻烦”,这也是强求统一和规范的结果。人们要熟练掌握如此繁难的文字,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高的智力,于是便造就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只有他们才能役使文字。而他们在役使文字的同时,自己也不可避免地为文字所役使。
别的古文字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因为写的人较多,有时还分属不同的族群,操着不同的语言;人们求简求快,楔形文字便逐渐变成为一种音节文字,埃及石碑上复杂而富于装饰性的图案文字也逐渐变成了音符——字母。结果全世界的文字(包括借用汉字偏旁作字母的日文)都成了拼音文字,除了汉文。
“书同文”的汉字,对于“大一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英国人叫Father、Mother,德国人叫Vater、Mut-ter,法国人叫Père、Mère,听起来的差别,远小于北京人叫爸、妈,下江人叫爷、娘,广东人叫老爹、老母。如果书不同文,燕赵、吴越和南粤,又如何可能成为“一家”呢?
中国的面积和人口约等于欧洲,如今欧洲有三四十个国家,和春秋时的中国差不多;说是说要建立统一的欧洲,但一部宪法在一个国家(爱尔兰)全民公决中被否决,便只能作废,统一谈何容易。
正因为统一的文字有利于文化的统一和思想的统一,有利于君王一统江山,掌握汉字的士大夫自然会也不能不用它为君王的统治服务,并且谋取本身的利益,即所谓“学而优则仕”。士大夫阶层的出现,本是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但“他们的注意力必须集中于文字和文字格式,胜过集中于思想和现实,尽管中国相当太平,它的人民的个人智慧很高,但它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看来却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威尔斯世界史纲),这又是汉字和汉文化保守性带来的坏处。——“保守”虽不完全是贬义词,但也不完全是褒义词呀!
汉字与中国文化,这是一个大问题,非千字文所能罄。因为看了威尔斯的书,想到了这些,才胡乱写了这一篇。我总以为,汉字的特点所由形成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以及它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保守性的好坏两方面,的确是一个值得深长思之的大问题。
(二零零八年八月)
-
就像海水不能用斗来量一样,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也不能仅以容貌为依据。这条谚语至少在元代就出现了。《元曲
-
秦城南省清秋夜,江郡东楼明月时。去我三千六百里,得君二十五篇诗。阳春曲调高难和,淡水交情老始知。坐到天明吟未足,重封转寄与微之。
-
古文·屈原列传 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
-
月气初升海,屏光半隐扉。寒消觉春尽,漏永送筹希兰烛风惊烬,烟帘雾湿衣。清羸急宽带,频减故时围。
-
金粟钗头次第多,起看缺月带斜河。悬知瑞草桥边夜,笑指灯花说老坡。
-
“清明”过后,我们镇上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个月。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
-
【原题】:吾友黄仲秉读枚乘七发至所谓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感而作诗以示予予谓乘尝事吴已而去之梁斯言也殆为两君发欤贤司马长卿长门远矣因次韵以申其意
-
闻逐樵夫闲看棋,忽逢人世是秦时。开云种玉嫌山浅,渡海传书怪鹤迟。阴洞石幢微有字,古坛松树半无枝。烦君远示青囊录,愿得相从一问师。
-
主有与享受我们的处世哲学,是这样的:东西不必多有,只要能够享受。换句话讲:多有而不能享受,或者不知享受,等于没有;少有而知道享受,
-
有两虎诤 ① 人而斗,管庄子 ② 将刺之。管与 ③ 止之曰:“虎者, 戾虫 ④ ; 人者, 甘饵。今两虎诤人而斗, 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 而有刺两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