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邓南遮/著吕同六/译《夜莺之歌》全文赏析
夜莺之歌
[意大利]邓南遮/著吕同六/译
作者简介
加百列·邓南遮(1863~1938),意大利著名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出名较早,16岁就发表了第一部抒情诗集早春。邓南遮不仅是个作家,还是个军人,是法西斯主义的忠实拥护者,曾跟随墨索里尼征战。他的政治倾向并没有妨碍他的艺术才华,总体来讲,他在意大利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代表作有新歌阿尔奇奥内等。
夜莺在歌唱。起初,歌声散发着悦耳的喜气洋洋的欢欣,犹如珍珠跌落玻璃琴键,在空气中弹出柔和的颤音。随后,一片沉寂。一声婉转的啼鸣升将起来,极其轻盈,摇曳不绝,仿佛是为了展示力量,表明勇气,为了向一名陌生的对手发出挑战。又是一片沉寂。这三种音调的旋律,渗透着一种捉摸不定的情感,仿佛是由芦苇制作的纤细的长笛或牧童的风笛抒发出的声声轻柔的变奏,五回或六回重复着小小的企求。
第三次沉寂。歌声转化为哀歌,无精打采地展开,犹如一声叹息,显得缓和,犹如一声呻吟,显得软弱,传达了一名孤独的恋人的忧伤,一种凄清的愿望,一种徒然的期待;它发出了一声呼唤,最终的、突然的、尖利的呼唤,犹如一声悲凉的呐喊,然后消失了。
另一次沉寂,愈发抑郁的沉寂。于是听得一种新的声音,它仿佛不是发自那原先的喉管,它显得那么胆怯、谦卑、哀幽,它那么像初生的鸟儿的唧唧叫鸣,像麻雀的声声啁啾;然后,这真纯的乐音,以令人惊奇的反复变化,渐渐化为愈来愈急促的音符,它们在颤动的歌声的飞翔中闪烁,在清晰曼妙的歌吟中振荡,在无比大胆的回环中奔突,忽而跌落,忽而拔高,径直上升到高音之部。
歌者显然陶醉于自己的歌声。沉寂是如此的短暂,各种音符因而几乎未曾消失。歌者更把自己的陶醉倾注于充溢着激情和温柔、低回和浏亮、轻俏和沉重的始终多姿多彩的旋律;这旋律时而被纤弱的呻吟或悲戚的恳求,奔放的冲动或高音的召唤所打断。
花园仿佛也在洗耳恭听,天穹也向忧伤的树木俯下身子,而那位隐身的诗人,正从树的枝头,煽动诗的波浪。簇簇鲜花深深地、静悄悄地呼吸。西方地平线上凝聚着某种昏黄的光团;白昼的最后的回眸是忧伤的,几乎是凄切的。不过,一颗星星已然升起,那么鲜亮,颤悠悠,犹如一滴灿烂的露珠。
-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词闲适淡雅,表惜春之情,为作者早期作
-
这首诗歌是由荆轲在刺秦王出发前唱和而成的。燕太子丹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样的策略。
-
作者: 龚协 【本书体例】
-
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台边游女来窃听,欲学声同意不同。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两稚子。白马为塞凤为关,山川无人空自闲。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鲂鱼冷难捕。悠悠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
-
自然主义是与批判现实主义有着渊源关系的一个文学流派。在实证主义哲学基础上产生的自然主义文学,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随后,在英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等,逐渐流行开来,一些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
-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出处】唐王维《老将行》。 【翻译】贺兰山下战士们列阵如云,告急的军书日夜频频传闻。 【全诗】 《老将行》 [唐]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
-
典源出处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注引 《魏氏春秋》(晋 孙盛撰) 曰:籍旷达不羁,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亦载。 释义用法 阮籍由于心中苦闷,有时独自驾车,不按路
-
这首词从语气看像是出于女性所作,很有可能是作者设想中情人对自己的怀念。上阕“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写昼长天暖之时,闺房内外,十分寂静,甚至只有窗前轻风吹动翠竹的声音,才会惊动闺中的人,中断她的凝思,敲碎她的离愁。环境的幽美,衬托
-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但使:若使。 龙城:匈奴祭天处。址近蒙古国鄂尔浑河。
-
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题解宋之问早年先后依附张易之和武三思,唐中宗李显即位后,于神龙元年(7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