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王勃文章》译文与赏析
王勃文章
王勃文章
【原文】
王勃等四子之文,皆精切有本原。其用骈俪[1]作记序碑碣,盖一时体格如此,而后来颇议之。杜诗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正谓此耳。身名俱灭,以责轻薄子。江河万古流,指四子也。韩公滕王阁记云:“江南多游观之美,而膝王阁独为第一。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注谓:“王勃作游阁序。”又云:“中丞命为记,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则韩之所以推[2]勃,亦为不浅矣。勃之文今存者二十七卷云。
【注释】
[1]骈俪:指骈体文,多用偶句,讲求对仗。[2]推:推崇。
【译文】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才子所写的诗文,都十分的精辟恰当,其引用的典故都有出处。他们都用骈文写记文、序文和碑铭,这大概是当时人们习惯文体风格的缘故,后人对此有很多的议论。杜甫在诗中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正是说的这件事。这句“身名俱灭”,是用来指责那些轻薄的文人。而“江河万古流”,是指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个人。韩愈在滕王阁记中说:“江南有很多旅游观光的景点,而滕王阁位居第一位。等到见到王勃、王绪、王仲舒三人所写的序、赋、记等诗文后,很欣赏他们的文辞。”并在此文后面附加注释说:“王勃写滕王阁记。”又说道:“中丞王仲舒命我为滕王阁写篇传记,我暗自欢喜能够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滕王阁上,纪传就写在他们三人的后面,真是件令人感到荣耀的事。”由此可以看出,韩愈推崇王勃的文采已经很久了。王勃的诗文,现在保存下来的有二十七卷。
【评析】
洪迈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王勃诗文的喜爱之情。洪迈在开篇就称赞说:“王勃等四子之文,皆精切有本原”。杜甫诗中也将四子称为“江河万古流”,同时使用了“身名俱灭”四字讽刺了那些对王勃等人文体风格存在异议之人。韩愈在滕王阁记中表达了对王勃的赞赏之情,并在注释中写道“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由此看出洪迈、杜甫和韩愈都很推崇王勃的文章。本篇文章题为“王勃文章”,但却只字未提王勃所作过的诗句,而是通过古人对王勃文章的评价,间接的赞赏了王勃的文章。
-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贞元进士
-
幸会东城宴未回,年华忧共水相催。梁家宅里秦宫入,赵后楼中赤凤来。冰簟且眠金镂枕,琼筵不醉玉交杯。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
曼斯菲尔德 (陈良廷 译) 罗斯玛丽·费尔不见得怎么美。不,她称不上美。漂亮吗?唉,要是把她五官拆开来看的话……不过干吗这么狠心,竟要把人家五官拆开来呢?她年轻漂亮,特别讲究衣着,时髦极了。说来也怪,
-
“门外东风雪洒裾”,是写送别的时间与景象。尽管春已来临,但因春雪,而气候尚很寒冷。而“飞雪似梅花”的情景,隐含无限惜别之意。这时有“雪洒裾(衣襟)”,而不言“泪沾衣”,颇具豪爽气概。次句即有一较大跳跃,由眼前写到别后,想象梅庭老别去途中
-
【析】 在封建的或半封建的中国,妇女是最受压迫,寡妇就更没有社会地位,更受歧视和迫害。。读《祝福》,面对着祥林嫂不同时期的几幅肖像画,我们倍感鲁迅论断的正确、深刻。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上片开端五句,评价友人之诗,言其音韵和谐美妙,意境清峻。“佳人”以下,赞美其高洁的品德,以及壮志难酬的痛苦。下片希望友人着眼大局,挺身报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夜半”二句,遥想金戈铁马战场厮杀之情景,回到现实却又是无比的痛苦。结句点明
-
《所志者远,则近者不足为;所见者大,则小者不足计.》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所志者远,则近者不足为;所见者大,则小者不足计。》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张伯行 《困学录集粹》 卷七,立
-
张茂先鹪鹩赋 有序 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
-
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矣。 【注释】 济物:以金钱等物去救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