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4337】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吴承明著,商务印书馆,印张133/8,2014年4月第1版,39元)
两篇10章:一、历史观:[1]引子:经济史学小史;[2]古代中国与西方的历史观;[3]理性化时期的中西历史观;[4]理性主义的反思和历史观的转变。二、方法论:[5]方法论和历史实证主义;[6]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7]社会学理论与经济学研究;[8]计量分析与经济史研究;[9]区域研究与比较研究;[10]结束语。
在西方,经济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19世纪晚期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的。
历史,原意是指过去事情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历史观就是人们对历史的看法。
培根认为人有三种智力,即记忆、想象和理性,因而他把知识分为三个领域,即历史、诗、哲学。
启蒙运动原意是指摆脱中世纪神学统治下人们的蒙昧状态,走向理性的开明境地。
马克思认为,历史除受生产力的制约外,还要受“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制约。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市镇文化”,“世界历史是市民的历史”。
东林学者重实学,提出“讲习”、“有用”两个论点。东林学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真有点像近代“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
认识意义的方法: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有归纳法、演绎法、证伪法。
经济史用经济学的理论进行分析,但还应多视角地回馈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历史实况。经济史应当成为经济学的源,而不是经济学的流。
任何经济都是在一定制度的机制下运行,才能持久。制度有惰性,要求稳定不变,所以任何或大或小的制度变迁都是人为的一种革新。
吴承明(1917—2011年),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孜孜以求报效祖国、追求科学、追求真理。学贯中西、古今融通而且史论互证、著述甚丰。
史无定法,不求诠释一致。
张之洞:“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
凭阑人·江行 徐德可 鸥鹭江皋千万湾,鸡犬人家三四间。 逆流滩上滩,乱云山外山。 汤式:字舜民,号菊庄,浙江象山人。生卒年不详。元末曾补本县县吏,后落魄江湖。入明不仕
-
这首诗是作者在开始太平天国革命以前所作,诗中写出作者决心灭亡满清异族统治的巨大抱负,和对革命成功后全国升平景象的美好憧憬,但也浸透着一股浓厚的封建帝王思想,这是时代给他的局限。
-
郁郁眉多敛,默默口寡言。岂是愿如此,举目谁与欢。去春尔西征,从事巴蜀间。今春我南谪,抱疾江海壖。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
-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雁南翔,崇兰委质时菊芳。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
-
紫微阁底送君回,第二厅帘下不开。莫恋汉南风景好,岘山花尽早归来。
-
【经文】 疾病 ① ,外内皆扫。君、大夫彻县 ② ,士去琴瑟。寝东首于北牖下 ③ ,废床,彻亵衣 ④ ,加新衣,体一人 ⑤ 。男女改服。属纩以俟绝气 ⑥ 。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妇人不死于男子之手 ⑦
-
一译《墙上的记号》。英国意识流*作家维吉尼亚·吴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作品。写于1917年,于1919年正式发表。 小说写一个女主人公看见墙上
-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剩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
-
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 孕奇育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高台老仙谁所写 ② ,仰视眉宇寒峥嵘 百年醉魂吹不醒,飘飘风袖筇杖横 ③ 。 尔来逢迎厌俗子,龙章凤姿我眼明 ④ 。 北扉南海均梦耳
-
作者: 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