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歌声》鉴赏
作者: 曹增渝
毛姆
沿江两岸回荡着船夫号子声。
桡夫划着收扎起帆樯的高尾舢板,顺流而下;你听,他们喊着嘹亮雄浑的号子。
纤夫背着纤绳,逆流而进,五六人拖着小舟,两百人曳着扬帆舢板,越过激流险滩;你听,他们喊着船夫号子,那是更加气喘吁吁的歌唱。船中央,一人站立,不停地擂鼓督阵;他们弓腰曲背,着了魔似地曳着纤绳;极力挣扎,有时就在地上爬行。他们奋力紧拉纤绳,同激流的无情力量抗争。工头在一旁巡察,谁不拼死卖命,那一头破开的竹鞭,便会抽打他赤裸的脊背。人人都得竭尽全力,要不就会前功尽弃。他们喊着激越、高亢的号子——激流曲。
语言怎能描述歌声里蕴蓄着多少辛劳。这歌声啊,足以显示那极度劳损的心灵,那紧绷欲绽的筋肉,以及那人类征服自然力量的顽强精神。纤绳可能断裂,舢板纵然旋回,而湍流险滩终将被战胜。劳累的一天结束时,饱餐一顿,或吞云吐雾,或陶醉在悠闲自在的美梦中。
然而,最痛楚的歌唱却是码头工扛着沉沉大包,沿着陡峭石阶,走向城垣时哼出的歌声。他们上上下下,走个不停;“嗨哟,啊嗬”,那节奏分明的喊声,就象他们的辛劳一样,永无休止。他们光脚赤膊,汗流浃背。他们的歌唱是痛苦的呻吟,是绝望的叹息,是凄惨的悲鸣:简直不是人的声音。它是无限忧伤的心灵的呐喊,只不过带上了点旋律和谐的乐音,而那收尾的音调才是人的最后一声抽泣。
生活太艰难,生活太残忍,歌唱是绝望的最后抗议,这就是江上歌声。
(李传声 译)
应当说,在散文诗中,象江上歌声这样,给予下层劳动群众艰苦卓绝的生存挣扎以深刻同情和理解的作品还不多见。
毛姆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他的阅历很广,足迹遍于远东、欧、美和北非。本篇所写的,应是他在中国长江上游的所见所感。这里,他打破了语言和文化的隔膜,以一种深刻的人道精神和敏锐的生命直觉,从江上回荡着的劳动号子中,体味船夫、纤夫和码头搬运工们生存拼搏的顽强和艰苦,从而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作品中描述了三种不同的劳动号子。但这种描写并不是客观的绘声绘色和穷形尽相,而是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理解。挠夫划着高尾舢板顺流而下,他们的号子是嘹亮雄浑的。纤夫一边拉纤,一边喊着号子,“那是更加气喘吁吁的歌唱”。作者在这歌声中仿佛看到了纤夫们“那极度劳损的心灵,那紧绷欲绽的筋肉,以及那人类征服自然力量的顽强精神”。而码头工的号子则是“无限忧伤的心灵的呐喊”,作者在这里的描写也最富于深切的同情。他注意到,“那节奏分明的喊声,就象他们的辛苦一样,永无休止”。在他的感觉中,这种号子“是痛苦的呻吟,是绝望的叹息,是凄惨的悲鸣”。
在这节抒情短章中,作者对中国劳动者的同情,显然是真诚的。然而,他似乎未能觉察到这“江上歌声”的另一面:即那种坚韧不拔的生命意志和抗争精神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也不会被扼杀——这歌声便是证明。
-
耿育讼陈汤疏 延寿、汤为圣汉扬钩深致远之威,雪国家累年之耻,讨绝域不羁之君,系万
-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扬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
-
床上躺着的是一具已失去生命表征的形体。屋外八月末炙热的阳光也照不暖她,自然,生命中曾经历过的雨雪再也冰冷不了她。她如一只老去的蚕,
-
古文·论贵粟疏 晁错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
-
【3962】谁在收藏中国:美国猎获亚洲珍宝百年记(〔美〕卡尔•梅耶、谢林•布莱尔•布里萨克著,张建新、张紫微译,中信出版社,37 9万字,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有蓬莱的古诗词,内容包括与“蓬莱”有关的诗句,有关蓬莱的诗句,与“蓬莱”有关的诗句都。问蓬莱何处,风月依然,万里江清。宋代·张炎《忆旧游·登蓬莱阁》2、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唐代·白居易《长恨歌》3、蓬莱院闭天台
-
游离堆旅游本是消闲的事,集体旅游尤其是被别人“接待”时,却往往弄得比平时更忙,前两次游都江堰的情形便是如此。匆匆地瞻仰了二王的庙貌
-
(宋)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在赣州西北。据说因它的形状隆阜百步,直起平地,郁然孤峙
-
新正初破,三五银蟾满。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遍。楼台上下,歌管咽春风,驾香轮,停宝马,只待金乌晚。帝城今夜,罗绮谁为伴。应卜紫姑神,问归期、相思望断。天涯情绪,对酒且开颜,春宵短。春寒浅。莫待金杯
-
此诗,只是将归家中,而先寄家书。一解,看他平用洛阳城、鱼口桥、剑水寺、镜湖亭四处地名,小儒见之,又谓不可;殊不知先生正是逐递纪程,逐日纪景。(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五) 【诗例】 江南春暮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