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下海的人》作品分析
爱尔兰著名剧作家约翰·米林东·辛格*写的一部象征主义*剧作,他的代表作。剧本写于1903年。1904年在都柏林阿贝剧院上演。
剧情大致是这样的:一个老妇人叫耄里亚的带二个女儿二个儿子过活。狂波大浪已经夺走了她的公公,她的丈夫和她的四个儿子。这时,她的第五个儿子米海尔的死讯已经传来,但还不敢确定。老人的女儿伽特林和诺拉从捎回的遗物——一件破衫和平打的一双袜子上,断定米海尔是死了。可是老人第六个儿子巴特里仍要下海。这天,他骑着一匹枣骊马,牵着一匹灰仔马准备乘船,过海去贩卖马匹。可是船行至海上,灰仔马竟把巴特里踢下海去。老妇人耄里亚看着抬回来的一道滴水的巴特里的尸首,十分平静地说:“好,他们都死干净了,那海水也再不会作弄我什么了……我也用不着在夜里不睡觉地哭着,祈祷着了。我也用不着在冬祭后伸手不见掌的黑夜里去取圣水了,不怕那海水就怎样地使着别的妇人痛哭,我也不管了。”
这里的戏剧冲突是人与大海的冲突。作者着意表现的正是在这人与大海的世代相传的冲突与斗争中主人公耄里亚悲怆已极反而沉郁宁静的心绪。剧本表现了爱尔兰西部群岛地区人民的痛苦与不幸的生活,寄托了作者对于穷苦农民的同情和慰安,说明只有坚强地生活下去,终究会从无可死亡的境地中摆脱出来。此外仿佛没有什么出路。
剧本明显地受了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耄里亚劝巴特里不要下海,但巴特里为着要赶牲口的集市,不听老人的劝阻。这时老人预感到巴特里的死亡。她望着远去的儿子的背影说:“啊,他走了,只等这天一黑下来,我在这世上便要成为没有一个儿子的孤人了。”短剧表现了一种命运之力,使剧本自始至终涂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色彩。短剧的象征主义手法也是十分明显的。耄里亚是人与大自然不懈斗争的象征。就连那冲开了掩盖的房门的海风,米海尔留下的法兰绒的上衣和一双平织的绒线袜子,巴特里下海穿着与哥哥相同的法兰绒上衣等,也都是一种不祥的朕兆,一种巴特里必死的暗示或象征。剧本的语言都是通俗易懂的,和它所要表现的环境十分谐调,风格也是沉郁的,悲凉的,有时又如令人惊悸的谶语一般。
骑马下海的人是前期象征主义*运动骨干,爱尔兰的剧作家辛格的一部最好的悲剧。它给本世纪初优雅而沉闷的爱尔兰和英国舞台吹进了一股来自爱尔兰西部群岛湿润而新鲜的艺术海风,为爱尔兰与英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
诗韵一逢君,平生称所闻。粉毫唯画月,琼尺只裁云。鲸阵人人慑,秋星历历分。数篇留别我,羞杀李将军。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写师生欢聚一堂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师生聚会的诗,表达“大家欢聚一堂”的诗句,关于师生聚会的诗。浪淘沙(师生相聚)张俊卿作弹指一挥间,如同昨天。往事依稀重浮现。岁月荏苒堪回首,浮想联翩。初识正少年,理想如天。风华正茂露玉颜。人生易老
-
天宝诸王爱名马,千金争致华轩下。当时不独玉花骢,飞电流云绝潇洒。两坊岐薛甯与申,凭陵内厩多清新。肉??汗血尽龙种,紫袍玉带真天人。骊山射猎包原隰,御前急诏穿围入。扬鞭一蹙破霜蹄,万骑如风不能及。雁飞兔
-
名言: 处患难者,勿为怨天尤人之言;处贵显者,勿为矜己傲物之言。 注释: 尤: 责怪。矜己: 夸耀自己。 句意: 身处患难时不要怨天怪人;飞黄腾达时也不要夸耀自己,贬低别人。 出处: 清·钱大昕《十驾
-
名言: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注释: 让: 谦让, 谦逊。怠: 懈
-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一)李白①永王正月东出师②,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③。⊙【注释】①李白:见《上李邕》
-
郑老身仍窜,台州信所传。为农山涧曲,卧病海云边。世已疏儒素,人犹乞酒钱。徒劳望牛斗,无计劚龙泉。 作品赏析原注:得台州司户虔消息。郑昂谓:虔贬在至德二载十二月,其往台在乾元元年。单复编此诗在乾元二
-
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
-
【注释】 选自《老子》八十章。 【赏析】 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归真返朴。在老子看来,在原始社会状态下,人可以淳朴,到了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反而变得世风日下,人心浇薄了。所以老子希望用大道治理天下,恢复古代
-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用“乐”字贯串全文,先写超然物外,就无往而不乐,不超然物外,则必悲哀,正面写乐,反面写悲,悲是乐的反面,终不离乐字。再写初到胶西之忧,初安之乐,治园修台,登览游乐。以游去衬托乐,愈显出更加可喜可乐。以乐开头,以乐结尾,全文处处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