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
【4289】红岩精神
(潘洵、刘志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5万字,2018年5月第1版,48元)
6章:[1]红岩精神的历史形成;[2]崇高的思想境界;[3]坚定的理想信念;[4]巨大的人格力量;[5]浩然的革命正气;[6]红岩精神永放光芒。
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它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是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国民党统治地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
这本书史论结合,通过典型事例,系统分析了红岩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实践基础和历史进程,深刻阐述了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并结合实际论述了红岩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指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觉悟、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2]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3]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境界”,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或精神品质的某种层次、状态水准,特指人的内在精神修养所达到的水准或境地。境界是一种风格、一种情操、一种态度。
袁宏:“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共产党人干事创业,靠的是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而人格力量则指依靠人的信仰、气质、品德、才智等汇聚而成的感召力、影响力、带动力。
要做到“同流而不合污”。
中国共产党从“山沟”走向全国和世界的产物。
“三勤”(勤学、勤业、勤交友)。“三化”(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之政策。
-
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
-
作者: 李春燕 【本书体例】
-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名句】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译文】遇到大事难事看得出是否敢于担当,处在逆境顺境看得出襟怀风度,碰到喜事和怒事看得出涵养的深浅,在大家共同行动时看得出个人
-
【原题】:元信自当州遣朋尊以明彻冰壶名酒作二十八言谢之
-
诸侯分楚郡,饮饯五溪春。山水清晖远,俱怜一逐臣。
-
风暖日暾暾,黄鹂飞近村。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南桥车马客,何事苦喧喧。
-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青丝.》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日夕著书罢,惊霜落青丝。》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龙、虎、熊、马、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侯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王自杖之。赋曰: 有皇汉之明后,思明达而玄通。飞文藻以博致,扬武备以 凶。乃炽火
-
芝茎抽绀趾,清唳掷金梭。日翅闲张锦,风池去罥罗。静眠依翠荇,暖戏折高荷。山阴岂无尔,茧字换群鹅。
-
当代杂文集。吴南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初版。这是邓拓、吴晗、廖沫沙3人用笔名吴南星合写的杂文结集。收杂文65篇。初载于1961—1964年《前线》杂志。题材亦古亦今,都是作者“随自己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