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李忱《瀑布联句》全诗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古代帝王诗词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释]
①此诗的出处,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唐宣宗游方外至黄檗,与黄檗禅师同观瀑布之联咏;一说是唐宣宗至庐山,与香岩间禅师咏作。
[赏析]
此诗为唐宣宗与香岩间禅师同观瀑布联句。前两句为禅师所咏,后两句乃宣宗所续。既然两人所咏联成一篇,而且浑为一体,当作为一首完整的绝句来欣赏。
欣赏此诗,应从 “远看”而入,并以 “遥想”继之。前两句是“远看”,远看方有瀑布流经千岩万壑不辞劳苦之感慨,远看才知瀑布发自壑顶岩端之高的哲理,进而体会到瀑布起步之非同一般。读这上联,使人联想到李白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诗也是从“远看”而突出瀑布之高的,意在描状瀑布之壮观景象。然此诗却有不同的立意,采取拟人手法,着意刻画瀑布坚韧的品格和高远的志向。瀑布之所以在千岩万壑中昼夜不停地流淌,是因为它出自高高的山端,境界由下陡然而上,令人警醒。
后两句则是由此及彼“遥想”而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由眼前瀑布之流经溪涧而去,联想汇聚成河,终归大海,发为大波巨涛! 这下联溪涧“留不住”,是上联“不辞劳”的延伸; 归海“作波涛”,又是 “出处高”的补叙,乃点睛之笔。由岩端壑顶之高到大海无际之阔,由岩壑溪涧细流之始到大海波涛汹涌之终,使人感受到一种不可阻遏的博大志向和内力,将上下两联凝聚成浑然一体,体现出和谐的参差变化之美。
此诗的美学意蕴,集中地表现是把瀑布加以人格化,刻画了一种高远博大的胸襟抱负,以及不达目的不止的那种坚韧品格,具有一种超俗不凡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文如其人,诗为心声。宣宗初封光王时,为武宗所忌,故多晦迹于方外游,该诗正作于此时。禅师深谙宣宗心迹,所以上联以千岩万壑暗喻其境遇,“不辞劳”、“出处高”暗合其胸志。宣宗深被触动,方有下联溪涧留不住,归海作波涛的抒发,反映了宣宗潜伏于心的襟怀抱负,预示他登上帝位必要有所作为。如此契合而清警脱俗,可谓难能可贵了。
-
曲江僧向松江见,又到天台看石桥。鹤恋故巢云恋岫,比君犹自不逍遥。
-
此词以女子口吻,表现离别相思之情,是一首闺怨词。上片首句,即以重重门关横亘在画面上,它阻断了内外的联系,隔绝了春天,从而表明思妇对红尘的自觉放弃,对所思之人的忠贞挚爱。以下五句,似乎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但更像“画外音”,是对“深闭门”情节
-
作者: 张镛 【本书体例】
-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注释】 选自《尚书·洪范》。《洪范》,大法的意思。为商代贤人箕子所传,又称为《商书》。 偏:不正。 陂:不正。陂,《史记》作“颇”,不平的意思。 遵王之义:依照先王的法纪。遵,依照。王,先王。义,法
-
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倒衣还命驾,高枕乃吾庐。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山雨尊仍在,沙沈榻未移。犬迎曾宿客,鸦护落巢儿。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落日平台
-
原文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 1 范怀义宿卫昭陵 2 ,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 3 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
-
【原题】:长老凤师新作四照亭以其环顾洞彻无纤翳碍目故名云从予乞诗因即其说以寄题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一到四年级关于秋天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四年级描写秋天的诗句,1~4年级秋天的诗,一至四年级学过的秋天美景的诗。描写秋天的诗: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3727】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地方实践(中组部人才工作局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6 2万字,2017年7月第1版,42元)△共4篇:①区域人才发
-
《口惠之人鲜信。》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