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红烛》原文和鉴赏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诗人李商隐这一联名句,曾引起多少古今读者的强烈共鸣!千余年后,现代诗人闻一多由“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生发开来,写成红烛一诗,同样使读者激动不已。所不同者,闻一多所表达的不是对于恋人的思念,而是对于祖国的矢志不渝的爱情。
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读完第一节诗就会明白。“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原来,诗人是为了用红烛来象征自己的一颗红心。
诗题之下,诗人写下“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这是开展抒情的线索。
首先,紧扣一个“灰”字行文,问红烛:“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单就蜡烛来讲,这当然是一些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诗人的本意不在写蜡烛,而是要用蜡烛的制作与烧毁这一矛盾现象来比喻:人要像蜡烛一样,掏出一颗红心去照亮黑暗的社会,也需要耗尽心血,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唯其如此,诗人才大声疾呼:“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于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他要以自己生命的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奋,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去捣毁人间地狱,从而求得自身的解放。
接着,又紧扣一个“泪”字行文,指出蜡烛的“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并说明这不是伤心的泪水,而是由于残风侵袭导致燃烧不稳时因着急而流的泪水。于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为祖国献出自己生命之光的那种殷切的心情。既然流泪也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流吧。因此他又对红烛倾诉:“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意思是,只要能使世人得到安慰和快乐, 自己也甘愿献出自己的眼泪!
最后,诗人以“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点明献身的意义,并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表明: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的实现而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行文至此,诗人对于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就得到了最后的升华。
红烛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象征,这一点无须多说。值得略加强调的是这首诗的结构。全诗以“蜡炬成灰泪始干”为线,首先将心比烛,接着分承“灰”与“泪”展开抒情,最后以点明“灰心流泪”的意义作结。这是“总——分——总”的结构形态,其好处是思路严密,天衣无缝。
-
《隆平集》 《隆平集》20卷,北宋曾巩撰。曾巩曾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入史馆修太祖至英宗五朝国史,此书大概是他在史馆期间撰修的一部国史草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曾以此书误把《太平总类》和《太平御
-
1兰园早已建好从牡丹的娇容里抽取了一分典雅在荷花的身骨中抽取了二分高洁抽取水仙的三分清丽,梅花的四分傲骨保留深谷幽兰的那份淡然和香
-
曾巩 古之州从事,皆自辟士,士亦择所从,故宾主相得也。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非惟守不得择士,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如不得其志,未可以辄去也。故守之治,从事无为,可也;守
-
多病秋风落,君来慰眼前。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满谷山云起,侵篱涧水悬。嗣宗诸子侄,早觉仲容贤。 作品赏析原注:佐草堂在东柯谷。【鹤注】诗云“多病秋风落”,当是乾元二年九月作,盖十月公已入同谷矣。
-
这首小词为作者早期作品,写元夕怀人之情致,词风婉约。 起首两句写楼外。春雨绵绵密密,像尘雾一般,灰蒙蒙的,刚刚泛出鹅黄色的柳梢给雨打湿,水淋淋的。说春雨“细如尘”,新鲜而熨贴。春雨是细屑的,轻倩的,迷离漫漶,润物无声,似乎非“如尘”
-
否卦是《易经》中的第十二卦,同第十一卦泰卦构成了最典型的对立卦。首先从卦名看,“泰”表通达,而“否”表闭塞,两者代表了两种相反的状态。
-
祭文赏析·《祭妹文》(清·袁枚) 乾隆丁亥冬,
-
《无好学之志,则圣人复出,亦无益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无好学之志,则圣人复出,亦无益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二程集·论学篇》,立志于先类名言句子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一首非常奇特的抒情诗。整个的写法以诗人的思想感情活动为中心线索
-
我在河东时,使往定襄里。定襄诸小儿,争讼纷城市。长老莫敢言,太守不能理。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牵引肆中翁,追呼田家子。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小大必以情,未尝施鞭箠。是时三月暮,遍野农桑起。里巷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