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天演论·察变》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天演论·察变》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天演论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者,则无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莽莽榛榛,长此互相吞并,混逐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

英之南野,黄芩之种为多,此自未有纪载以前,革衣石斧之民所采撷践踏者,兹之所见,其苗裔耳。邃古之前,坤枢未转,英伦诸岛乃属冰天雪海之区,此物能寒,法当较今尤茂。此区区一小草耳,若迹其祖始,远及洪荒,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故事有决无可疑者,则天道变化,不主故常是已。特自皇古迄今,为变盖渐,浅人不察,遂有天地不变之言。实则今兹所见,乃自不可穷诘之变动而来。京垓年岁之中,每每员舆正不知几移几换而成此最后之奇。且继今以往,陵谷变迁,又属可知之事,此地学不刊之说也。假其惊怖斯言,则索证正不在远。试向立足处所,掘地深逾寻丈,将逢蜃灰,以是(蜃灰),知其地之古必为海。盖蜃灰为物,乃蠃蚌脱壳积叠而成,若用显镜察之,其掩旋尚多完具者,使是地不前为海,此恒河沙数蠃蚌者胡从来乎?沧海扬尘,非诞说矣。且地学之家,历验各种僵石,知动植庶品,率皆递有变迁。特为变至微,其迁极渐,即假吾人彭、聃之寿,而亦由暂观久,潜移弗知;是犹蟪蛄不识春秋,朝菌不知晦朔,遽以不变名之,真瞽说也。故知不变一言,决非天运,而悠久成物之理,转在变动不居之中。是当前之所见,经廿年卅年而革焉可也,更二万年三万年而革亦可也,特据前事推将来,为变方长,未知所极而已。

虽然,天运变矣,而有不变者行乎其中。不变惟何?是名“天演”。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类为尤著。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则其存也,必有其所以存,必其所得于天之分,自致一己之能,与其所遭值之时与地,及凡周身以外之物力,有其相谋相剂者焉。夫而后独免于亡,而足以自立也。而自其效观之,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夫是之谓天择。天择者择于自然,虽择而莫之择,犹物竞之无所争,而实天下之至争也。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察变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展开了一幅想象中的画面,形象地提出生存竞争的观点。文章开始,先简略交代赫胥黎所处的真实环境,然后一个“悬想”,把镜头转到二千年前的想象画面上去。在描写这幅画面时,文章首先用“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概括了景物的特点。景中虽有几处荒坟可以证实人类的存在,但大片的“灌木丛林,蒙茸山麓”却无疑尚未经过人类“删治”。接着,文章转向对繁茂的原始植物的具体描写,在想象中展开了一幅“怒生之草,交加之藤”艰难困苦、自生自灭的生活画面:它们看来长得旺盛,实际上,夏天烈日,冬天严霜,各方来的狂风时时威胁着它们的生存,加上鸟兽虫蚁的不断损伤,它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经历了荣枯生死,说到底,不过在各尽天生本能,繁殖后代,保存种族罢了。写完这幅生存竞争图,文章作出带有感慨的归纳:这种生存竞争从范围讲,即使数亩之地也“战事炽然”,从时间讲,不知始于何时、止于何代,只要人类不去施加影响,这种竞争吞并便会一直延续下去。这一段从浅显明了、生动形象的画面入手,去引导读者思索一个深刻的道理。画面本身虽然出自想象,但涉及的事物和现象却是人们所熟知的,所以从中引发的问题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第二段,通过几件常见的具体事物,论证了自然界的不断变化。首先举出的是黄芩。在探讨这种普通小草的始祖时,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条通往远古洪荒的历史长河,使人们相信,在这样一条漫长的历史长河面前,自有人类以来的所谓“三古”的历史,不过是那么短暂。写到这里,文章用坚定的语气得出结论:“天道变化,不主故常”,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决不会总是老样子,人们之所以察觉不出这种变化,是因为“为变盖渐”,漫长时间中的细微变化,不易被人发现罢了。从这个结论出发,文章肯定地宣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万事万物,乃是从不能追究到底的变动中来的,混混沌沌的地球,正不知道经过多少次变动才能形成这最后的奇迹,而今后的丘陵山谷互相变化,也是可想而知的定论。为了证明这一点,文章又举出了“蜃灰”的例子和僵石的例子。陆地上可以挖到由海螺海蚌的外壳积累堆叠而成的蜃灰,正说明该地曾经是海洋;而留有各种生物遗迹的化石,也使我们看到了动植物各品种一代代演变的遗迹。这些就在人们身边、足下的确凿事实,无疑更增强了文章论断的可靠性。写到这里,文章又针对“天道不变”的错误认识,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变化的“至微”和“极渐”,用借“彭、聃之寿”的设想和“蟪蛄不识春秋,朝菌不知晦朔”的典故,形象地说明,人们认为天道不变,正是因这一变化“至微”、“极渐”的特点而造成的误解。最后,文章预言,我们现在见到的一切,将来是一定会变化的,只是不知道这变化在多少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变化的极限在何处罢了。这一段内容从逻辑上讲有这样三层意思:首先从特殊事物推出一般结论,接着把这一结论再放到事实中检验,最后分析反面论点的错误。这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论证过程,但文章却把它放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具体描写和阐述中来完成,使枯燥而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而有趣。

第三段,阐明“物竞”、“天择”是“天演”的两个组成部分,论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变化的规律。这段开始,文章紧紧承接上一段,提出在自然界的不断变化中也有一种不变的成分,这就是“天演”。接着,分别论述“天演”的组成部分“物竞”和“天择”的内涵与特点,使人们认识到,从“物争自存”出发,到“物争焉而独存”为归宿,这个过程中的关键在于独存之物必定要有与自然环境“相谋相剂”的自身条件。所以“天择者择于自然,虽择而莫之择”,“物竞之无所争,而实天下之至争”。自然界就是在这种不易察觉的“一择一争”的变化规律中发展前进的。这一段论述比较简洁,在内容上是上文的归纳和引申,由于点明了“变”的原因和规律,遂使上文论述的“天道变化”上升为理性认识,更加确凿可信。

严复的翻译多是意译,这种意译,实际上是融汇了译者的知识见解和风格笔法的一种改写。从察变一文来看,不仅在措词、句式等方面沿袭我国古代散文的写作习惯,形成文辞比较典雅、句式比较整齐的特点,而且在讲述道理时,常引用中国的典故和传说加以阐释。如说明自然界变化的特点时,就用了彭祖、老聃长生不老的传说,用了“蟪蛄不识春秋,朝菌不知晦朔”的典故。这些中国文人熟知的典故和传说使文章具有较浓的民族风味,读来亲切易懂,在当时的科学启蒙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也体现出我国初期译作的一些共同特点。

猜你喜欢
  • 千家诗《查慎行·舟中夜书所见》题解与鉴赏

    舟中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1]。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作者简介]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

  • 程迥文言文原文阅读

    宋史程迥传【原文】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人。家于沙随,靖康之乱,徙绍兴之余姚。年十五,丁内外艰,孤贫飘泊,无以自振。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登隆兴元年进士第

  •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3307】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美〕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6 9万字,2015年4月第1版,45

  • 白马骑士 [德国]史托姆

    【作品提要】 作品主人公豪克·海因,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际经验,又有为人民谋求福利的进步思想和崇高理想;但是,群众对他的思想和举措却难以理解。所以,在领导群众修造海塘的过程中,他一方面要同大自然斗争

  • 《安提戈涅》

    《安提戈涅》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公元前406)的代表作品之一。剧情是:安提戈涅的二哥波吕涅克斯借其岳父的兵力回国同他的长兄厄忒俄克勒斯争夺父亲俄狄浦斯遗留下的王位。

  • 唐宋词之《史达祖《齐天乐》》原文、鉴赏和赏析

    史达祖《齐天乐》史达祖 史达祖 白 发 秋风早入潘郎鬓 ① ,斑斑遽惊如许。暖雪侵梳,晴丝拂领 ② ,栽满愁城深处 ③ 。瑶簪谩妒。便羞插宫花,自怜衰暮。尚想春情,旧吟凄断茂陵女 ④ 。人间公道惟此,

  • 苏轼《赠诗僧道通》全诗鉴赏

    雄豪而妙苦而腴,只有琴聪与蜜殊。?钱塘僧思聪总角善琴,后舍琴而学诗,复弃诗而学道,其诗似皎然而加雄放。安州僧仲殊诗敏捷立成,而工妙绝人远甚。殊辟谷,常啖蜜。?语带烟霞従古少,?李太白云,他人之文,如山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注释】 选自唐·韩愈《杂说·四》。 伯乐:姓孙名阳,春秋秦穆公时人,善相马。伯乐本为掌天马的星名。因孙阳善于相马,乃称之为伯乐。文中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当权者。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骏马。文中比喻杰出人

  • 千家诗《王士禛·真州绝句其四》题解与鉴赏

    真州绝句其四 王士禛 江干多是钓人居[1],柳陌菱塘一带疏[2]。 好是日斜风定后[3],半江红树卖鲈鱼[4]。 [作者简介] 王士禛

  • 古代诗文名篇之杨衒之文《永宁寺》原文、鉴赏和解读

    杨衒之文《永宁寺》 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 其寺东有太尉府,西对永康里,南界昭玄曹,北邻御史台。阊阖门前御道东有左卫府,府南有司徒府。司徒府南有国子学,堂内有孔丘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