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李商隐诗《哭刘蕡》赏析
李商隐
路有论冤谪,
言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
不待相孙弘。
江阔惟回首,
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
春雪满黄陵。
李商隐诗鉴赏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 ,刘蕡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在策文中痛斥宦官专权,引起强烈反响。考官慑于宦官威势,不予以录取。后来令狐楚、牛僧孺均曾表蕡幕府,授秘书郎,以师礼待之。而宦官深恨蕡,诬以罪,贬柳州司户卒。对刘蕡贬谪而冤死,李商隐是极为悲痛的。
诗的前半写刘蕡冤谪而死。诗先不直接写自己的看法,而是从引述旁人的议论落笔。“言”指刘蕡应贤良方正试所作的策文。行路之人都在议论刘蕡遭贬柳州确是冤屈,都说他在贤良对策中的言论全是为着国家的中兴。言“中兴”而遭“冤谪”,可见蒙冤之深,难怪路人也在为之鸣不平了。诗人借路人之口谈论冤谪,当然比直说更加有力。这不但表现了人们对刘蕡的同情和敬重,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宦官诬陷刘蕡的痛恨,对朝廷软弱昏庸的谴责。
下面两句接着引历史人物,痛惜刘蕡之死。“迁”在这里是迁升之意。西汉贾谊因遭谗毁,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文帝又把他召回京城,任文帝爱子梁怀王太·4176·唐诗鉴赏大典
傅,常向他询问政事。孙弘,即公孙弘,汉武帝时初为博士,一度免归,后又举为贤良文学,受到重用,官至丞相,封平津侯。“不待”即不及待。两句是说:
空自听说昔年贾谊被召回朝廷,刘蕡却被远谪柳州,客死他乡,不可能像公孙弘那样再次被举荐,受重用了。此联用典妥帖,何焯特别称第四句“最为精切”
(李义山诗集辑评)。“空闻”、“不待”二语,顿挫有力,透出诗人对他的痛惜之情。
诗人视刘蕡为“师友”,而他竟死于冤屈,怎能不使诗人伤心痛哭。五、六两句,即扣住题面,写诗人痛哭情状。刘蕡最后似死在浔阳(今江西九江)。
诗人是在长安作此诗的。遥隔大江,只有频频回首南望,望空洒泪;天高难问,沉冤难诉,死不复生,惟有捶胸痛哭。长恸之后,痛定思痛,诗人回忆起一年前与刘蕡在黄陵(山名,在今湖南湘阴)相别的最后一面。那时,正当刘蕡冤谪柳州,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结尾两句不但烘托着二人分别时的悲切心情,且与诗人写此诗时悲痛欲绝的心境亦融为一体,留下不尽的哀思。纪昀说:“逆挽作收,结法甚好。”(李义山诗集辑评)此论极是。
这首诗,整篇都流淌着诗人的泪水,贯穿着一个“哭”字:始则是呜咽悲泣,随后是放声痛哭,继而是仰天悲号,最后则又变为抽噎饮泣。读完全诗,仿佛诗人的哭声还萦绕在我们耳际。写法上,诗人把叙述、议论、抒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前面四句全是叙述、议论,但叙述中含着很强的抒情成分。后面四句抒情,而结联于抒情中又含着叙述成分。如果全是叙述和议论,容易干枯乏味;若纯用抒情,又与此诗所写的具体内容不太相合,难于写出刘蕡的沉冤。此诗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使公义私情,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而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南山宿雨晴,春入凤凰城。处处闻弦管,无非送酒声。
-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
平沙何茫茫,仿佛见石蕝。纵横满江上,岁岁沙水啮。孔明死已久,谁复辨行列。神兵非学到,自古不留诀。至人已心悟,后世徒妄说。自従汉道衰,蜂起尽奸杰。英雄不相下,祸难久连结。驱民市无烟,战野江流血。万人赌一
-
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
【原题】:孙禹锡溪上双藤歌(溪在虞山之北,名曰藤溪)
-
《梁实秋雅舍》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梁实秋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
-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校《望岳》 2、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
-
【注释】:
-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
【注释】 选自唐·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 突怒:突起耸立的样子。 偃蹇:山石盘曲起伏、横卧直起的样子。 负土而出:从泥土里冒出来。 殆:几乎。 嵚(qīn)然:山势耸立的样子。 相累:相互重叠。 下
-
乙卯丙辰纪变(选七首)一 潢池流寇纪平曹(2),二百年来杀气消。 地庆鸠安刁斗靖,城修雉堞甲兵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