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咏怀二首 其二》全诗赏析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
作品赏析
著书:一作看书。相宜:一作自宜。在这首诗里,李贺比较具体地描述了自己赋闲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清人方扶南说:“此二(指咏怀二首)作不得举进士归昌谷后,叹授奉礼郎之微官。前者言去奉礼,后者言在昌谷。”(李长吉诗集批注)这话与诗歌的内容是吻合的。全诗叹“老”嗟贫,充满忧伤绝望的情绪,显然是遭遇不幸以后的作品。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傍晚著书完毕,发现头上白发忽然象霜似的落下一丝,感到很震惊,不禁感慨万千。“著书”大约就是写诗。据前人记载,李贺每天都要骑着毛驴外出游览,遇有所得,便写在纸上,投入身边锦囊中。晚上在灯下取出,“研墨迭纸足成之,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可见他是个非常勤奋的诗人。当然,他成天苦吟,主要是为了排遣沉沦不遇的苦闷。他未老先衰、两鬓染霜的原因就在于此。
三、四句写自己看到白发以后的反应。尽管表面显得很轻松,却掩藏不了内心深沉的痛苦:“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端详着镜中早衰的容颜,不禁暗自发笑:象我这样终日愁苦,年纪轻轻就生了白发,那会有南山之寿哩!显然,诗人这时已由“早衰”想到“早死”,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他的笑,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而已。
后四句写乡居时的贫苦生活:头上不戴帽子,也不裹“幅巾”,任凭风吹日晒;身上穿着用苦蘗(bò)染的黄衣,与乡野之人无异。“苦蘗”通称“黄蘗”,诗人不用“黄”字,而用“苦”字,暗示通身皆苦,苦不堪言。它写衣着,兼写生活和心情,熔叙事、状物、言情诸种表现手法于一炉,使客观和主观和谐地统一起来,做到示之以物,同时动之以情。
写到极苦处,忽然宕开一笔,故意自宽自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那些生活在清溪里的鱼儿,除了水,什么可吃的东西也没有,可它们还是怡然自得,尽情嬉戏。同鱼儿相比,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这里形式上是转折,意义上是发展、深化,诗人表现出的超然态度,有力地烘托了他的悲苦情怀。相反而实相成的哲理,用在诗歌创作上,产生一种异于寻常的表现力。
(朱世英)
-
哈尔滨访雪记夏天,不管你走到什么地方,除非荒漠,总是绿色覆盖了原野。夏天的绿色像一个帝王,把整个国家至少从地理上统一起来。到处都是
-
日高花榭懒梳头。无语倚妆楼。修眉敛黛,遥山横翠,相对结春愁。王孙走马长楸陌,贪迷恋、少年游。似恁疏狂,费人拘管,争似不风流。
-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全诗】 高楼重重闭明月,肠断仙郎隔年别。 紫萧横笛寂无声,独向瑶窗坐愁绝。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恨满
-
落日岸葛巾,晚风吹羽扇。松间野步稳,竹外飞桥转。神功凿横岭,岩石得巨片。直渡千人沟,下有微流泫。冈峦蔚回合,金碧烂明绚。缅怀异姓王,负担此乡县。长逢跨下辱,屡乞桑间饭。谁谓山石顽,识此希世彦。凛然英气
-
湖上新亭好,公来日出初。水文浮枕簟,瓦影荫龟鱼。
-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予昔赴黄州,春风岭上见梅花,有两绝句。明年正月往岐亭,道中赋诗云: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蜒雨愁黄昏。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岂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出处】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意思1】看到斑斓的彩云想到美人衣饰 的华美,看到娇艳的花朵联想起美人如花似玉的容貌。 七个字把杨贵妃写 得如霓裳羽衣,美丽
-
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
-
【4632】草木闲心岁月长:谈修养(朱光潜著,中信出版社,13 2万字,2019年4月第1版,58元)△22题:①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给现代中国青年
-
玉树记1从西宁飞往玉树。起得早,刚在座位上打了个盹儿,飞机着陆时猛一颠簸,我醒来,就听广播里说:玉树到了。一出机舱门,就是晃得人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