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孟浩然《济江问舟中人》赏析
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
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
何处青山是越中。
孟浩然诗鉴赏
首句以景入题,一句三景,描绘了他登舟渡江时的自然环境。诗人在杭州时,曾观赏钱塘江潮,“百里雷声震”、“ 惊涛来似雪”(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是表现江潮卷来的奇景伟观。然而,潮退风住之后,江边渡口就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风平浪静,天气清和,一派悠闲,而这正是乘船旅游者最渴望、最感惬意的时刻。这里一笔勾画出了这种平静恬淡的江面风光,隐隐传达出了诗人重登旅途时的欣悦心情。
次句顺承首句,叙写诗人同舟中旅伴的相遇,并借以正面点题。在一叶扁舟中还有同行共济的旅客,虽然萍水相遇,素昧平生,但同为在茫茫江流中孤舟飘泊的异乡之客,遇上“扁舟共济”的同路人,还是感到格外亲切。从“与君同”的平实自然的话语中,不难想象,诗人与“舟中人”亲切问候的情形。
第三句描写人物情态,维妙维肖。陆机拟兰若生春阳诗有句云:“ 引领望天末,譬彼向阳翘。”诗人借用陆诗成句,冠以“时时”二字,更是妙语。
这既使“引领”的静态神情变为动态神情,而且还使跷望的动作具有了连续性,从而传神逼真地表现出了一位远游者对越中山水的无限向往心情。因为心情迫切,故而在不断跷望中,对舟中人急切地发出了询问:
“何处青山是越中?”江南山川秀美,遥遥翠峰蜿蜒绵亘,时隐时现,但哪儿是他向往已久的越中呢?一问便结,戛然而止,个中余韵留待读者去想象、体味。
杭州距越中并不算远,但诗人又望又问,且以“时时”与“何处”紧密呼应,似乎航程甚长,越中甚远,都是用以衬托和渲染诗人急于要到达越中探奇访胜的迫切心情和浓厚兴致。
这首诗前三句似乎写“济江”,最后一句是“问舟中人”,其实,诗人在“时时引领”向天边眺望时,也就不断地向“舟中人”询问何处是越中了,因此,三、四两句应是一个持续往复的动作过程。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兴致勃勃,仕途失意后的郁愤情怀被纵情山水的愿望所暂时替代了,充溢字里行间的只是对越中山水无限神往的一腔激情。“引领望天末”是一个可见可感的形象,“何处青山”却是虚指,以实衬虚,更使诗的意境显得幽邈淡远。“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是诗人此时此刻的内心独白。全诗从“潮落江平”登舟航行的惬意襟怀,“扁舟共济”的亲切气氛,到一再探问越中山水的无穷兴致,处处体现出诗人这种厌倦仕途转而倾慕山水自然的感情,使诗篇荡漾着一般行旅诗所少有的浓郁情趣和生活气息。
-
唐宋词之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②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 ③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④ 重进酒,唤鸣瑟。 事无两
-
高考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ppt(如何鉴赏古诗词的人物形象.ppt)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高考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ppt,内容包括如何鉴赏古诗词的人物形象.ppt,高考语文复习到诗歌鉴赏了,哪位能帮我找几个关于人物形象和一个,高考关于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一个人物形象,无论是诗歌或者是小说等作品,其实都很相似的。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所以,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首先,需了解该作
-
河汉有秋意,南宫生早凉。玉漏残杳杳,云阙更苍苍。华灯发新焰,轻烟浮夕香。顾迹知为忝,束带愧周行。
-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 ① 。(《庄子·外物》) 【注释】 ①僻(pì):怪僻,性情古怪。失已:丧失自我。 【译文】 只有至人才能够做到随俗而不怪僻,顺应人世而不丧失自我。 【感悟】 因
-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一 以秋为题目来写的文章,古往今来,多得是不可胜数,真可算得上车载斗量,但是能以短短二千来字把秋的意境写得这样引人入胜,把秋的情调写得如此入木三分,并且还
-
【生卒】:1934—【介绍】: 日本幻想戏作派小说家、剧作家。山形县人。五岁丧父,随母亲先后流落岩手、仙台一带。高中时代受洗,开始信奉
-
条风发动协初辰,玄圃瑶山景象新。千载百灵资介福,沧溟重润月重轮。
-
郭外山色暝,主人林馆秋。疏钟入卧内,片月到床头。遥夜惜已半,清言殊未休。君虽在青琐,心不忘沧洲。
-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是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
《牡丹·牡丹一作咏牡丹赠从兄正封》咏牡丹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