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游净居寺(并叙)》全诗鉴赏
寺僧居仁为余言:齐天保中,僧思惠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
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
遂留结庵。
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
其后僧智凯见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则世所谓思大和尚、智者大师是也。
唐神龙中,道岸禅师始建寺于其地,广明庚子之乱,寺废于兵火,至乾兴中乃复,而赐名曰梵天云。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缘在,失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
遂恐死生隔,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従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
在每天晚上入睡之前,每天早上醒来之后,我总禁不住想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想要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 我想要把握住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要怎么样才能为它塑出一个具体的形象?要怎么样才能理清它的脉络呢?
-
太仓失陈红,狡穴得余腐。既兴丞相叹,又发廷尉怒。磔肉饲饥猫,分髯杂霜兔。插架刀槊健,落纸龙蛇骛。物理未易诘,时来即所遇。穿墉何卑微,托此得佳誉。
-
用间用间 【原文】 孙武既言五间[144],则又有曰:“商之兴也,伊挚[145]在夏。周之兴也,吕牙[146]在商。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147]为
-
求子习俗。旧时在汉族地区流行很广的祈子法。因受宗教迷信观念的影响和对生育知识的无知,旧时人们非常崇拜观音菩萨、“送子娘娘”等女性神,希望能通过向她们焚香祷告,使其善心大发,赐给一男半女。因而许多寺庙为
-
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代一个小小片断,以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的笔调,自然平实、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从花生的平凡而有用,谈到做人的道理,富于哲理,反映了他身处旧社会的污泥浊流而洁身自好、不慕虚名的思想境界。
-
香菱,原是苏州乡绅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幼时被拐,以至沦为金陵呆霸王薛蟠之婢妾。不学无能、终日斗鸡走马赌钱宿娼的阔公子何曾真心爱过香菱,到手后“过了没半月,也看的马棚风的一般了”。心灵寂寞的香菱只能在文学
-
虾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强号为蛙哈,于实无所校。虽然两股长,其奈脊皴皰。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我弃愁海滨,恒愿眠不觉。叵堪朋类多,沸耳作惊爆。端能败笙
-
“绞死他!”“这事发生在一八〇五年,”我的一个老朋友开始了他的故事,“就在奥斯特尔利茨战役爆发前不久。那时候我是一个团的团长,我们
-
郑燮十月二十六日得家书,知新置田获秋稼五百斛(1),甚喜。而今而后,堪为农夫以没世矣。要须制碓制磨(2),制筛罗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斛。家中妇女,率诸婢
-
李商隐君恩如水向东流, 得宠忧移失宠愁。莫向樽前奏《花落》, 凉风只在殿西头。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