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 红梅》全诗鉴赏
作品赏析
【注释】: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 ,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 。“好睡慵开莫厌迟 ”,“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 ,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 ”,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 。“孤瘦雪霜姿 ”,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 。“偶作”一词上下关连 ,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 ,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 ”,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采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过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 。“休把闲心随物态 ”,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 ”,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 ,“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 。“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
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 ,故笔意婉转,不象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 。下面“ 诗老不知梅格在 ”,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
南诏红藤杖,西江白首人。时时携步月,处处把寻春。劲健孤茎直,疏圆六节匀。火山生处远,泸水洗来新。粗细才盈手,高低仅过身。天边望乡客,何日拄归秦?
-
我是庚子年出生的,肖鼠。今年又逢甲子,忽然想起写点应景文章,谈谈老鼠。 远古以来,我们中国人不论在文化上、在科学上,都对人类进步,作出过很多很大的贡献,但遗憾的是作为四害之首的老鼠,现在已经科学家证明
-
司马迁 管仲夷吾者 (1) ,颍上人也 (2)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3) ,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4) ,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5) 。及小白立为
-
翘翘名家子,自少能慷慨。尝从幕府辟,跃马临穷塞。是时西边兵,屡战辄奔溃。归来买良田,俛首学秉耒。家为白酒醇,门掩青山对。优游可以老,世利何足爱。奈何从所知,又欲向并代。主人忽南迁,此计亦中悔。彼在吾往
-
梧叶儿·春思 徐再思 芳草思南浦。行云梦楚阳。流水恨潇湘。 花底春莺燕。钗头金凤凰。被面绣鸳鸯。 是几等儿眠思梦想。 徐再思:字德可,嘉兴(今属浙江)人。生卒年
-
《瘗鹤铭》,摩崖刻石,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无年月可考。世传为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所刻。其石旧在镇江焦山西麓之石壁,中唐以后始有著录。北宋时,长江水位增高,春夏水涨时其刻几乎淹没,秋冬水落方可
-
日出照东城,春乌鸦鸦雏和鸣。雏和鸣,羽犹短。巢在深林春正寒,引飞欲集东城暖。群雏缡褷睥睨高,举翅不及坠蓬蒿。雄雌来去飞又引,音声上下惧鹰隼。引赶雏乌,尔心急急将何如,何得比日搜索雀卵噉尔雏。
-
游 其一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其三 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 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南宋当权者既不让陆游到前线杀敌立功,也不允许他在
-
作者: 庐隐 【原文】: 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天气
-
海梅半白柳微黄,冻水初融日欲长。度腊都无苦霜霰,迎春先有好风光。郡中起晚听衙鼓,城上行慵倚女墙。公事渐闲身且健,使君殊未厌余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