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神子/江城子 孤山竹阁送述古》全诗鉴赏
作品赏析
【注释】: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是苏轼早期送别词中的佳作。词中传神地描摹歌妓的口气,代她向即将由杭州调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的僚友陈襄(字述古)表示惜别之意 。此词风格柔婉却又哀而不伤,艳而不俗。作者对于歌妓的情态和心理描摹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读来令人感叹不已。
上片描述歌妓饯别时的情景,首句表现她送别陈襄时的悲伤情态。“翠蛾”即蛾眉,借指妇女。“黛”本是一种黑色颜料 ,古代女子用来画眉 ,这里借指眉。“羞黛”为眉目含羞之态。“霜纨”指洁白如霜的纨扇。她因这次离别而伤心流泪,却又似感羞愧,怕被人知道而取笑,于是用纨扇掩面而偷偷弹泪。她强制住眼泪,压抑着情感,唱起阳关曲 ,殷勤劝陈襄且尽离尊 。阳关曲即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入乐府后所称,亦名渭城曲 ,用于送别场合。上阕的结三句是官妓为陈襄劝酒时的赠别之语:“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这次陈襄赴应天府任,其地为北宋之“南京”,亦可称“帝城”。她曲折地表达自己留恋之情,认为帝城虽然有如天远,但此后见天容易,再见贤太守却不易了。
下片模写歌妓的相思之情 。“画堂”当指孤山寺内与竹阁相连接的柏堂 。苏诗孤山二咏并引云:“孤山有陈时柏二株,其一为人所薪,山下老人自为儿时已见其枯矣,然坚悍如金石,愈于未枯者。僧志诠作堂于其侧,名之曰柏堂。堂与白公居易竹阁相连属 。”苏轼咏柏堂诗有“忽惊华构依岩出”句,诗作于熙宁六年六月以后,可见柏堂确为“新构 ”,建成始一年,而且可能由陈襄支持建造的(陈襄于五年五月到任)。在此宴别陈襄,自然有“楼观甫成人已去”之感。官妓想象,如果这位风浪太守不离任,或许还可同她于画堂之曲栏徘徊观眺呢!由此免不了勾起一些往事的回忆。去年春天,苏轼与陈襄等僚友曾数次游湖,吟诗作词。苏轼有以官法酒见饷者因用前韵求述古为移厨饮湖上诗有“游舫已妆吴榜稳,舞衫初试越罗新 ”;后作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诗亦有“三月莺花付与公”之句,清人纪昀以为“此应为官妓而发 ”。可见当时游湖都有官妓歌舞相伴。她回忆起去年暮春时节与太守游湖的一些难忘情景,叹息“春色属明年 ”,明年将不会欢聚一起了。结尾处含蕴空灵而情意无穷。想象明年春日,当她再驾着小船在西湖寻觅旧迹欢踪,“无处问,水连天”,情事已经渺茫,唯有倍加想念与伤心而已。
此词上片写人,下片写景,两片之间看似无甚联系,其实上片由人及情,下片借景寓情,人与景都服从于离愁、别情的抒发,语似脱而意实联。从风格上看 ,此词近于婉约,感情细腻 ,但“天易见,见君难”,“无处问,水连天”等句 ,于委婉中仍透粗犷。
-
【原题】:高不疑与客登梁昭明钓台李肩吾和前诗见遗用韵谢之
-
留仙初试砑罗裙。小腰身。可怜人。江国幽香,曾向雪中闻。过尽东园桃与李,还见此,一枝春。庾郎襟度最清真。挹芳尘。便情亲。南馆花深,清夜驻行云。拼却日高呼不起,灯半灭,酒微醺。
-
节约须刻苦 储蓄为盆能聚宝 储蓄不嫌存钱少 储蓄莫无恒 勤劳如树可摇钱 节约经常积累多 储入余钱钱如海 积少成多节约为本 蓄来民力力胜天 化零为整储蓄当先 东西储蓄千金日利 储蓄爱国国富民富 南北汇兑
-
一个去学仙,一个去学佛。仙饮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不饮便康强,佛寿须千百。八十馀年入涅槃,且进杯中物。
-
折桂令·叹世 薛昂夫 鸡羊鹅鸭休争。偶尔相逢。堪炙堪烹。 天地中间。生老病死。物理常情。 有一日符到奉行。只图个月朗风清。 笑杀刘伶。荷插埋尸。犹未忘形。
-
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
-
名言: 遇急思亲戚,临危托故人。 注释: 急: 危急, 紧急。思: 想。亲戚: 古时多指亲人。临: 面临。危: 危险, 危难。托: 依靠。故人: 朋友。 句意: 遇上危急想亲人, 碰到危难靠朋友。 出
-
古文·剑阁铭 张载岩岩梁山(1),积石峨峨(2),
-
《出埃及记》是一本古老的书籍,描绘了以色列人脱离埃及的故事。这本书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道德教诲,对人们的信仰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读懂《出埃及记》,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启发我们的思考和行动。
-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梁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作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