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题岳阳楼》全诗赏析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作品赏析
岳阳楼就是现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的城楼。楼高三层,下瞰洞庭湖,碧波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这里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历代诗人才士来此游玩时,常常登楼赋诗。白居易的这首题岳阳楼也是登上这座城楼之后,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心志的。诗一开头就紧扣题目,写他一个人登上岳阳楼的高楼,独自凭依着曲折的栏杆,俯视城下的湖水,波光粼粼,浩淼无际。洞庭湖是我国的大湖之一。杜甫在登岳阳楼的诗中形容洞庭湖说,它的波涛把整个宇宙都浮了起来。(“乾坤日夜浮”),“岳阳城下水漫漫”,这里的“漫漫”也是形容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样子。“危楼”,高楼。“独上危楼凭曲阑”,这个“独字”字既是写实,同时也透露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的孤寂心情。
第二联是写放眼远望的景象。春天,雨水渐多,湖水微涨,水波碧绿。岸边的草木,也已发芽抽条。草木的绿色与远处云梦泽的水色连接在一起,图面更觉广阔。傍晚,斜日西坠,残阳如血,天空的彩霞与湖水的红波交相辉映,红波近处,好想就是长安,它使人联想到似乎离长安近了。这幅图画色调明快,芳草、碧波,绿成一片,夕阳、晚霞,浑然一体。“夕波红处近长安”,在这绚丽的画图中又织进了作者的感慨和希望。这里,作者暗用了晋明帝“日远长安近”的典故。晋书·明帝纪有这样的记载:明帝小的时候,受到元帝的宠爱。有一次元帝把他抱在怀中,问他:“太阳和长安哪一个离我们近?”明帝回答:“还是长安近,常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过有谁从太阳那里来呀。”元帝认为他聪明,想夸耀一番,于是大宴群臣,当着众臣的面提问,这次他却回答说,太阳离我们近。元帝很窘,问他为什么和上次说的不一样?他说:“我们一抬头就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呀。”从此,元帝更把他看成奇才了。白居易借用这个典故说,看到映在湖中的夕阳,就想起了长安,这是符合他当时的心情的。我们知道,白居易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虽受到排挤打击,贬谪在边远地区,但他始终关怀着祖国和人民的命运。长安是唐代的京城,古人常常以长安代指中央朝廷。他这时正由江州(在今江西省)调任到忠州(今四川忠县),不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使他感到离长安近了一步。这种语意双关的诗句,传神地表达了他此时特有的心理状态。
但是,生活是复杂的,白居易的心情也是矛盾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正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写照:岸边山中的老猿正攀着枯树站立在那里哭得那样伤心,天空的大雁在湖上横空飞渡,要渡过这无边无际的大湖还有许多困难。“苦”,这里是形容啼哭时极度伤心的程度。所以他感慨地说,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也只可画成图画,张挂在贵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他们看到画面,却不能理解我这“猿啼苦”、“渡亦难”的心情啊。“图障”,画幅。“华堂”,装饰华丽的厅堂。“张”,这里是挂的意思。“看”读第一声,与“安”、“难”同韵。
白居易的这首诗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寓情于景,把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描绘优美动人的景色时,毫不掩饰地向读者敞开自己的心扉。
[url=http://www.richcon.net/My06/index49.asp]http://www.richcon.net/My06/index49.asp[/url]
-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不思马少游。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章》) 鉴 赏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句话出自《老子·十
-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
-
宋词典故·彭殇 【出典】 《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唐·成玄英疏:“人生在于襁褓而亡,谓之殇子。”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见《晋书》卷八○《王
-
(宋)曾巩 满城山色长浮黛, 绕舍泉声不受尘①。 四镜带牛无事日②, 两衙封印自繇身③。 白羊酒熟初看雪④,黄杏花开欲探春。 总是济南为郡乐, 更将诗兴属何人。 【题解】 济南位于山东中部偏西、黄河南
-
作者: 李登伍 【本书体例】
-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头几年,乡亲们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爹一天到晚守在田里勤耕苦
-
【原题】:朔日迎客这章诸贤多有和者使君再赋仍次韵以谢
-
【注释】:向子諲是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靖康之难之时,他曾请康王赵构率诸将渡河,以救徽钦二帝。建炎三年(1129 ),金兵进湖南围长沙。此时他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陈与义《伤春》诗云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这首词所叙之
-
【解题】 诗人通过描写风卷屋顶茅草,茅屋漏雨给自己一家带来的灾难,联想到广大人民的苦难;进而想到如果人民能够安居,即使自己献身也心甘情愿,表现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全诗按事件顺序一一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