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名篇之世说新语《桓公入洛轻诋门》原文、鉴赏和解读
世说新语桓公入洛轻诋门
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 “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袁虎率尔对日: “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桓公懔然作色,顾谓四坐曰: “诸君颇闻刘景升不?有大牛重千斤,噉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荆州,烹以飨士卒,于时莫不称快。”意以况袁。四坐既骇,袁亦失色。
本篇所说的桓公,即桓温,他在东晋是握有兵权的人物,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据史学家考证:桓公入洛,在永和十二年(356)伐姚襄时, 过淮、泗在太和四年(369)征慕容暐时, 前后相差十三、四年,世说新语将二事并举是失察的。“平乘楼”是楼船战舰的名字。当桓温过淮河、泗水,踏上北方的土地,登上楼船,纵目眺望中原时,他发出这样的感慨:造成北中国沦陷使百年来华屋山丘城邑变成废墟,王夷甫等人是不能不负有责任的。王夷甫即王衍,官司徒,西晋亡降石勒,后被石勒杀。擅清谈,临死悔悟清谈误国,桓温对他的指责是对的。但是身为桓温的大司马府的记室参军的袁虎却发表了与桓温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国运有兴有废,王夷甫诸人未必有什么过错。袁虎为何维护王夷甫呢?因为他本人也是个尚清谈的老、庄之徒。桓温听到袁虎的话,当然大为不高兴,所以“懔然正色”地用三国时刘表的故事来暗骂袁虎是一头能吃不能负重致远的蠢牛。他说:有一头千斤重的大牛,吃草料十倍于一般的牛,但干起活来不如一头瘦弱的雌牛牸,曹操入荆州,烹此牛以飨士卒,当时众人无不称快。真是骂得痛快淋漓。桓温把袁虎比作牛,实际是讽刺他只是白白消耗国家的俸禄,不能为国家办点实事。这一番议论,使得四座之人大为惊骇。袁虎也面惭耳热。
小说用桓温与袁虎的往返对话表现桓温对清谈误国者及袁虎的诋毁,桓温的语言犀利,机锋咄咄逼人,又能用比喻来指桑骂槐,生动地描绘出桓温的鲜明个性和袁虎的窘相,对祖述玄虚的中朝名士来说,这是一篇绝妙的讽刺小品。
-
卧疾来早晚,悬悬将十旬。婢能寻本草,犬不吠医人。酒瓮全生醭,歌筵半委尘。风光还欲好,争向枕前春。
-
《诗经》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
-
城西簇簇三叛族,叛者为谁蔡吴蜀。中使提刀出禁来,九衢车马轰如雷。临刑与酒杯未覆,雠家白官先请肉。守吏能然董卓脐,饥乌来觇桓玄目。城西人散泰阶平,雨洗血痕春草生。
-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熙宁八年夏 2 ,吴越大旱 3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 4 ,前民之未饥 5 ,为书问属县 6 :“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 7 ?沟
-
和平之音淡薄, 而愁思之声要妙; 欢愉之辞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
名言: 和平之音淡薄, 而愁思之声要妙; 欢愉之辞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 句意: 心情平和时发出的声音淡薄, 而忧愁时发出的声音美好。欢乐时写出的作品难于工巧, 而痛苦时作品容易写得好。 出处: 唐
-
可怜瑶台树。灼灼佳人姿。碧华映朱实。攀折青春时。岂不盛光宠。荣君白玉墀。但恨红芳歇。凋伤感所思。 作品赏析【注释】:可怜(一作惜)瑶台树。
-
卜算子 徐俯 天生百种愁, 挂在斜阳树。 绿叶阴阴自得春, 草满莺啼处。 不见凌波步, 空忆如簧语。 柳外重重叠叠山, 遮不断,愁来路。
-
惊风吹起塞鸿群,半拂平沙半入云。为问昭君月下听,何如苏武雪中闻?
-
今年春节,兄弟带着女儿女婿从成都回渝看望89岁的老母亲,母亲眼神茫然竟不认识。兄弟突然问:“妈吔, 您是哪个地方的人?” “我是磁器
-
南昌 ① 某,父为国子助教 ② ,随任在京。偶过延寿寺街,见书肆中一少年,数钱买《吕氏春秋》。适堕一钱于地, 某暗以足践之,俟其去,俯而拾焉。旁坐一翁,凝视良久,忽起叩某姓氏,冷笑而去。后某以上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