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光之四书》赏析
林清玄光之四书原文
林清玄出生于台湾高雄农村,长年乡村生活耳濡目染,使他与大自然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在他笔下,自然万物都具有生命和感情,正如光之四书中的阳光,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还可以触摸。
电灯、烘干机等现代发明,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却堂而皇之地取代了阳光的位置。现代人在文明成果的包围下,渐渐丧失了对太阳的感觉。“谁还在乎有没有阳光呢?”然而,作者是在乎的。于是,作者像扛着一架摄影机,有选择地摄取各种镜头:灯光下的蓝苹果、日光下稻子成熟的香气、日晒后食物的美味……
阳光普照下的万物呈现出本色,黑白分明。文明的进步带来了各色的灯光、营造气氛的蜡烛,于是,苹果、人都成了灯光的“碎点”,丧失了自我的本色。各种艺术也背叛了阳光的原色而发生了变异。现代人的记忆中已不再有太阳,大家都成了紧闭门窗的“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光之色这一节结构上由点及面,即由塞尚的蓝苹果谈及艺术、生活,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将阳光本色失落的悲剧全面生动地展现出来。
光之香和光之味两节结构上颇为相似,都由是否经过阳光的抚摸前后对比来点明阳光特有的香味。作者不做抽象的表白,而是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和体味来感受“光之香”和“光之味”。“我”既是都市中人,又曾是乡村住民,两种身份的交织也就是对阳光拥有与遗失的交织。年轻的农夫放弃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而毅然决定留在乡村,只因阳光的香味、阳光的魅力让他魂牵梦绕。而嗅觉退化的都市人却遗忘阳光,反差之大,令人痛心。
阳光还以它的触摸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被触摸的人不仅应有生理的触觉,还应具有心灵的触觉。寓言中的那位盲者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心灵的触觉。一个人若对阳光都缺少心灵的触觉,那他还能对什么有感觉呢?
“只要真正地面对过阳光,人就不会觉得自己是神,是万物之主宰。”一语道破了现代文明的狂妄。林清玄在表现与自然隔离的现代文明的负面效应时,不同于同类台湾其他作家,既不是林燿德式的零度情感,也不像陈之藩那样大声疾呼,他以一贯清澈澄明的心境于质朴无华的文字中传达出淡淡的伤感。作者的情感犹如无波之湖中偶投一块小石而微微泛起的涟漪,静而不死,动而不喧,生机内蕴,让疲惫不堪而感官能力逐渐丧失的现代都市人得到一丝心灵的慰藉。
-
这篇文章妙在气势纵横,议论深刻,却轻描淡写,自然清畅,完全是作者性情的流露。可谓是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
-
【原题】:拾诸公馀韵赠辉禅师兼奉答勾龙伯秋谒广利辉禅师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最新部编初中古诗词分年级,内容包括部编版79年级必背古诗文,人教版初中课后全部的古诗词,人教版初中课后全部的古诗词。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芳草9988部编版7-9年级必背古诗文(课内)部编版七年级(上)《观沧海》(必背)东汉·曹操东临
-
朱熹《偶题三首》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①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②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③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④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
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 [3] ,会仲孺有服 [4] 。”灌夫曰:“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 [5] ,夫安敢以服为解 [6] !请语魏其侯帐具 [7] ,将军旦日早临。”武安许诺。灌夫具语魏其
-
绝对欲望,绝对奇异:日本帝国主义的生生死死(1895—1945)
【5463】绝对欲望,绝对奇异:日本帝国主义的生生死死(1895—1945)(〔美〕马克弟著,朱新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4 7万字,2017年2月第1
-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十年守章句,万里空寥落。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天长沧洲路,日暮邯郸郭。酒肆或淹留,渔泽屡栖泊。独行备艰难,孰辞干鼎镬。皇情念淳
-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祖上没有任何家底,只留下了三间土坯房,翻身过好日子的盼头似乎遥遥无期。 日子穷,都在过,而且要有脸面地过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经典古诗词朗诵的教学反思,内容包括诗歌朗诵活动反思怎么写100字,读古诗古文反思2000字,读古诗古文反思2000字。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诗歌形成的环境及构成的意象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 与 学生的生活、 经历、 学识相差很
-
从汉献帝建安到魏文帝黄初年间?196-226?,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一批身经乱离,目击苦难而又肯正视现实的诗人,不但把社会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