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解题】 此诗乃天宝十三载(754)游宣城(今属安徽)时作,谢朓:字玄晖,南朝齐代诗人,曾为宣城太守,在宣城陵阳山上建北楼,人称谢朓楼。诗中描写登楼所见景色,清净明澈,鲜明生动,文字凝练,对仗工整。中间两联,律对工切,历来令人叹服,为传诵千年的名句。 【全诗】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 ①江城:宣城有宛溪、句溪二水绕城流过,故称“江城”。②山:指陵阳山。江南通志称此山“冈峦盘屈,三峰秀拔”。李白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诗有“陵峦抱江城”句。③两水:指宛溪、句溪。双桥:宛溪上有凤凰、济川二桥,隋开皇(581—600)时所建。明镜:指桥洞及其倒影合成圆形,同时形容水的清澈。落彩虹:形容拱状桥形在水中的倒影。④二句意谓人间炊烟缭绕于秋空,使橘柚带有寒意;秋天枯黄的颜色染上树叶,使梧桐显得苍老。⑤二句意谓有谁能理解自己登上北楼怀念谢朓的心情。 【原诗今译】 江城像水墨画里的妩媚河山, 晴空在山楼晚眺中更加好看。 郊外的两条溪水,仿佛明镜, 拱桥把自己的虹影投向波面。 橘柚的寒枝摇动着缕缕炊烟, 秋风把梧桐吹剥得色老叶残。 谁能想到我在这宣城北楼上, 把前朝的谢朓公深深地怀念。 【鉴赏】 这是诗人在天宝十二载(753)秋从梁园重游宣城时所作。宣城是皖南一座风景优美的名城,即今安徽省宣城县。南齐诗人谢朓,字玄晖,在宣城做太守时曾建一座北楼,又称谢朓楼。江南通志云:“陵阳山在宁国府城南,冈峦盘屈,山峰秀拔, 为一郡之镇。上有楼,即谢朓北楼,李白所称‘江城如画’者。”谢朓是李白最钦佩的古代诗人之一,而谢朓北楼又是宣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因此李白每到宣城,必游北楼。李太白全集中有好几首咏北楼的诗,这是其中较著名的一首。 “江城如画里”,劈头一句总写宣城如画的美景给诗人留下的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有笼罩全诗的作用。“山晚望晴空”,紧接着第二句即补充说明,对宣城的这个美好印象,是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登上陵阳山的谢朓北楼远眺时所见。当时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更显得“江城如画”啊!按照时间的顺序,应当先是“山晚望晴空”,然后才能看到“江城如画里”的美景。现在诗人故意采用倒装句法,劈头就写“江城如画”的美景,然后才补叙诗人登望的时地动作,显得非常突兀有力。正如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所说:“起手贵突兀……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这首诗的开头,正具有这样的特色。 然而,江城究竟象怎样的图画,读者的心目中还是比较空洞模糊的。于是,中间两联便对“江城如画”的美景作了具体渲染。不过,江城大得很,美景多得很,诗人从何处落笔呢?记得有一个美学家曾说过,无限大和无限小都无法引起美感,因为它缺乏具体性,使读者难以捉摸,无从想象。诗人李白是深深懂得这一艺术法则的, 于是,他采用“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集中笔墨,重点描写了江城的水、桥、桔柚、梧桐,以这四种典型景物来反映宣城美景的全貌。 宣城的宛溪、句溪二水绕城而流,所以有“两水夹明镜”句,意谓宛、句二水,清澈明净,象两面宝光鉴人的镜子,夹护着宣城;宛溪有隋开皇(581—600)中所建凤凰、济川二桥横卧其上,所以有“双桥落彩虹”句,意谓凤、济二桥的倒影投在水中,恰如彩虹从天上掉下来一样。桥影倒映在溪水中,纤毫毕现,把“明镜”衬托得更加清澈;“明镜”中映现着彩虹,色彩斑斓,使二桥的风姿显得格外秀丽。这两句工整的对偶,不仅出于使平仄协调、音韵悦耳、语言更加整齐等形式上的需要,也是出于能互相衬托、相映生辉、使意境格外优美等内容上的需要。刘勰说过:“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 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李白的这一联比喻贴切,妙语天成,清新秀丽, 自然成对,是千百年来人们激赏的名句。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语卷下)我们从如画的江城,清碧如洗的晴空,明镜似的溪水,彩虹似的桥影这些新鲜明净、充满生机的景象中,感觉到了诗人恬静怡悦的心情。这时候的诗人,完全被大自然的美景所深深地陶醉了。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文心雕龙·物色)再写下去,诗人的感情起了显著的变化:身在谢朓北楼,面对如画美景,很容易想起古代写景能手谢朓已一去不复返了:“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李白谢公亭)。于是,第三联诗句中的感情来了个骤然的转变,从恬静怡悦一下子转为凄清迟暮:“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意思是说,眺望远处的炊烟,袅袅空际,罩住桔柚林,仿佛带有一层寒意。这寒意既是客观的(因为秋天一到,万木萧疏),也是主观的(因为思古怀人,愁绪绵绵),是主客观统一的艺术表现。“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叶大,水分容易蒸发,为了保留水分和养料,顺利越冬,梧桐在树木中是最先凋谢的。本来是梧桐叶落(衰老),显示秋季的来临。然而,现在诗人倒过来说,就变成秋季的来临促使梧桐变老。这样写,是为了抒发诗人浓重的功名无望的迟暮之感。 诗人写作此诗时,已经五十三、四岁。他自从天宝三载(744)为高力士、杨玉环,张垍等人所谗毁,被玄宗赶出京城以后,落魄江湖已达十年之久。他的心中已郁积着够多的痛苦,曾在另一首登谢朓楼诗中尽情发泄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现在,想起这一位自己最钦佩的南齐诗人谢朓,一生写出那么多清丽秀逸、警策动人的诗歌,象“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这样的名句令人心折不已,然而,他在罢去宣城太守后不久,竟被萧遥光等奸人所诬陷,下狱而死。如今只剩下他经手建造的一座北楼,依然屹立在陵阳山上,面对着宣城这如画的风景,真是风景依旧,而物在人非。自己的遭遇,又跟谢朓多么相似。难怪诗人要无限感慨地说:“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谁能够理解此时此刻诗人复杂的心情呢?这两句中包含着诗人对功名不就,仕途坎坷的多么深沉的感慨啊!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三个显著特色:一是紧扣题目,结构谨严。首联是总冒,写出登楼远眺的总印象,总揽宣城全貌。颔联、颈联抓住宣城最具特色的典型景物着力刻划,赋予首句以极具体的内容,极鲜明的形象。尾联很自然地落脚到对于谢朓的深沉怀念。全诗由总到分,再由分到结,无不与题目丝丝扣合。二是寓情于景,含而不露。粗粗一读,前三联几乎全是景语;细细体会,才知道这三联景语,皆情语也。诗人的情绪从恬静怡悦转为凄清迟暮,不是靠直接抒情,而是全靠景物本身的形象和色泽来透露。这种写法,耐人涵咏,发人深思。三是千锤百炼,字字玑珠。中二联的四个动词尤为突出。“夹”字“落”字,将明镜似的两溪和彩虹似的双桥写活了;如果写成“两水似明镜,双桥如彩虹”,那就变成人人能道的常景,不是李白笔下独特的宣城美景了。“寒”字“老”字,形容词用作动词,以通感的修辞手法,把炊烟袅袅轻笼、梧桐萎黄叶落的视觉形象向使人感到寒凉凄清、衰老迟暮的感觉形象转移,带上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是运用得非常成功的。
猜你喜欢
  • 苏轼《次韵景仁留别》全诗鉴赏

    公老我亦衰,相见恨不数。临行一杯酒,此意重山岳。歌词纻清,琴弄黄钟浊。诗新眇难和,饮少仅可学。欲参兵部选,有力谁如荦。且作东诸侯,山城雄鼓角。南游许过我,不惮千里邈。会当闻公来,倒屣发一握。

  • 骆宾王《在军登城楼》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骆宾王在军登城楼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作者简介骆宾王(640?—684年),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历官长

  • 苏轼《见和仇池》全诗鉴赏

    上穷非想亦非非,下与风轮共一痴。翠羽若知牛有角,空瓶何必井之眉。还朝暂接鵷鸾翼,谢病行收麋鹿姿。记取和诗三益友,他年弭节过仇池。

  •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赏析》

    纳兰性德此词,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暂而无边的欢乐。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值

  • 欧阳修《过张至秘校庄》全诗鉴赏

    田家何所乐,籉笠日相亲。桑条起蚕事,菖叶候耕辰。望岁占风色,宽徭知政仁。樵渔逐晚浦,鸡犬隔前村。泉溜塍间动,山田树杪分。鸟声梅店雨,野色柳桥春。有客问行路,呼童惊候门。焚鱼酌白醴,但坐且懽忻。

  • 《莫愁乐(选二)》情诗三百首赏析

    莫愁乐(选二) 【原诗】:一莫愁(1)在何处?莫

  • 《友人者,非敬人也,自敬也;贵人者,非贵人也,自贵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友人者,非敬人也,自敬也;贵人者,非贵人也,自贵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汉·刘向 《说苑·敬慎》,良朋贤

  • 小学生背古诗词什么书好(小学语文必背古诗词75首哪个出版社的好)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生背古诗词什么书好,内容包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好,还是《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00首》好,小学语文必背古诗词75首哪个出版社的好,适合小学生背诵的古诗。2012-08 ================== 1 江南(江南可采莲) 2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3 敕勒歌(敕勒川) 4 咏鹅(

  • 苏轼《奉和陈贤良》全诗鉴赏

    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望穷海表天还远,倾尽葵心日愈高。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鳎

  • 尚书《君牙第二十七》译文与赏析

    君牙第二十七君牙第二十七 【原文】 穆王命君牙为周大司徒,作《君牙》。王若曰:“呜呼!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笃忠贞[1615];服劳王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