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逸《溪上谣》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林希逸溪上谣
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
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①
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②
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③
人生何必学臞仙,我行自乐如散圣。④
无人独赋溪山谣,山能远和溪能听。
【注释】 ①山声:深山传来的回应之声。②漱(shu):含水洗(口腔)。喧:声音大。③栖:本指鸟停在树上,泛指居住或停留。芦:芦苇。入定:佛教徒坐禅时,心不驰散,进入安静不动的禅定状态。
④臞(qu):同“癯”,瘦。散圣:意同散仙,指未被玉皇授职的仙人,亦用以比喻文人未得官职可以放散不羁。
【译文】 站在小溪旁边放声行吟,山中远远地传来回声,走在山边小路上,溪中留下清晰的倒影。山的回声就像山的说话声,溪中的倒影也可以得知人的性情。溪水缓缓地流淌,无声无息,山鸟叽叽喳喳,山间显得更加幽静。野鸡忙着孵卵,似乎正在养气炼丹,鸭子在芦苇中栖息,好像入定的老僧。人生在世,如散圣一样消遥自在,不也是很快乐吗?何必学臞仙苦苦修炼真性!没有人相伴,独自吟诵溪山谣,只有远山能够和应,只有溪水能够倾听。
【集评】 清·汪?青、姚和伯:“陈腐气味自别,学有原本故也。”(宋诗略卷十四)
今·何庆善:“这首溪上谣,创造静的意境颇为成功。由于作者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能兼取诗画之长,把诗情和画意结合起来,在选景、构图、表现手法以及韵律诸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宋诗鉴赏辞典第1304页)
【总案】 何庆善先生对于此诗的评价比较公允,道出溪上谣的两个显著特色。其一在于静的意境塑造颇得王维“鸟鸣山更幽”之妙,从声音、从“野鸡伏卵”、“睡鸭栖芦”之态诸方面,以动显静;其二在于诗画结合。再加上“人”、“山”、“溪”在字面上的多次重复,使诗的节奏旋律,有回环往复之美。林氏为理学家,在南宋的许多如“语录、讲义之押韵者”的作品中,这首诗尤为难得。
-
丽人行杜甫【原文】三月三日[1]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2]。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3]。头上何
-
【原题】:淳熙七年春帖子·寿圣齐明广慈太上皇后合六首
-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出处】唐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意思】没有几天我们就要一醉而别了,所以我们在一起几乎游遍了这一带所有的名胜古迹,楼阁亭台。什么时候这
-
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石林何冥密。幽洞无留行。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沈冥。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作品赏析【注释】:玄感非象(一作蒙)识。谁能测沈(
-
艾子行水,涂 ① 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前有一小沟,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而去。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像直如此亵慢。”乃自扶起,以衣拂饰,捧至坐上,再拜
-
夏日的太阳像初长成的小伙子,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直到傍晚,才稍稍松懈了些。但照在人背上,仍有轻微的烫感。西山是它的克星,到了西
-
古歌谣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是古游戏名
-
雨滴珠玑碎,苔生紫翠重。故关何日到?且看小三峰。
-
短篇小说。赵树理著。发表于1960年。作品热情颂扬了社会主义时期老一辈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主人公陈秉正老人已年满76岁,本可舒适地安度晚年,但他时刻不忘参加集体劳动,怎么也戴不住儿女给
-
苏子瞻志林 伊尹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