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评析】
古代对联。此对联出自清朝三代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书写这幅对联要告诉 人们的道理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 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静气源之于定力。我国的佛、道、儒思想,都特别强调修身先修心,佛之禅 定,道之身定,儒之心定,都强调的是定力。有了定力,对突如其来的事变,才 能应对裕如。古人对历史上有为的人物,有个评价: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 加之而不怒”;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就是说,无论受 到多大的委屈,无论面临多大的诱惑,无论面对着多大的危险,都要泰然处之。
经历了无数大战恶战之后的将帅,在处理战争中的态势变化时,就会显得 十分镇静。禅定很深的方丈,往往在生死抉择面前,也显得十分坦然。受到误 解和委屈,也只有匹夫才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古人认为此不足为勇也。故世 有忍小愤而图大谋,不忍之事忍之,其志必远之说。而这一切在于实践的历练 和意志的修养,以心定达到力定。
静气是一种应急的态度。也就是说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不是紧张慌乱或姑 妄为之,而是从容应对,所以说静气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态度。这种自我修养 必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养气不动真豪杰,居心无物转光明”。
有许多人总是为别人的评价而生活,在被动中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有的人 则不然,他会以 “尊我讥我全由我,誉人毁人且由人” 的态度对待世间的冷暖 褒贬。一位著名画家说: “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 卷云舒。”这就是一种处世态度所产生的人生境界了。这里所包含的人生态度, 是我们每个人终身需要学习和修养的。
静气是塑造自我的方向。凡大事面前有静气者,反映出他修炼道行的深 邃,大事且能以静制动,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静气决不是柔弱,但有的人 会把它当作柔弱看待,比如韩信胯下之辱,看客们无不哈哈大笑或为之鸣不 平,而韩信却无所谓,这是多么大的气度。张三丰发明的武当拳术,貌似柔 雅,却能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有些交友者,提出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 句处读书”; “友交有识者,书读无字处”,他们的目标都是塑造自己的一种境 界,那就是使自己有大家风范。
【作者简介】
翁同龢,字叔平,号松禅居士,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 (1856)进士。 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中国近代史 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卒后追谥文恭。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 西。书法遒劲,天骨开张。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 造诣之高十分敬佩。
-
柳宗元《乞巧文》 柳子夜归自外庭 1 ,有设祠者 2 ;饘饵馨香 3 ,蔬果交罗,插竹垂绥 4 ,剖瓜犬牙,且拜且祈。怪而问焉。女隶进曰 5 :“今兹秋孟七夕 6 ,天女之孙将嫔河鼓 7 ,邀而祠者,
-
韩愈 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于吾也。各以事牵,不可合并,其于人人,非足下之为见,而日与之处,足下知吾心乐否也! 吾言之而听者谁欤!吾唱之而和者谁欤!言无听也,唱无和也,独行而无徒也,
-
青骢一匹昆仑牵,奏上大王不取钱。直为猛风波滚骤,莫怪昌龄不下船。
-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绿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经典古诗词长诗大全,内容包括中国古典长诗,中国古典长诗,推荐一些经典的长诗。唐前 苏李诗 古诗十九首 孔雀东南飞 屈原-离骚 曹操诗全集 屈原-九歌 诗经-国风 二、唐朝 李白诗全集 2、杜甫诗全集杜甫诗集之七绝
-
此词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次句用“千丈翠奁开”之比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甚爱”原因。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面对如此美景,难怪“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了。这是用夸张写法来说明“甚爱”
-
坡陀巨麓起连峰,积累当年庆自钟。灵运子孙俱得凤,慈明兄弟孰非龙。河梁会作看云别,诗社何妨载酒従。祗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
-
郑燮 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 ① 。 门径有芳还有秽 ② ,始知佛法浩漫漫 ③ 。 【注释】 ①外道:佛教自称“内道”,对于其他宗教或学说通称“外道”。②芳:指兰。秽:指荆棘杂草。③浩漫漫:浩
-
重叠稽亭路,山僧归独行。远峰斜日影,本寺旧钟声。徒侣问新事,烟云怆别情。应夸乞食处,踏遍凤凰城。
-
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