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业寺观水记》
〔明〕王心一
长安以水为奇遇,每坐对砚池盂水,与天光相映,便欲飞身溟海,一泝洪流。而净业寺在都城之北,面临清波,汪洋数十顷,两涯之间,几不辨牛马。而一望镜彻,直令人心一空。招提金碧,与林木森疏,时时吞吐水练上,即此便是方丈蓬丘。
予厌苦尘污。一日,舍舆循涯而步,见有败荷如盖,馀香乘风来扑人鼻。忽木鱼响歇,隔林笙歌,隐隐出红楼中,觉耳根如洗。转视昔日从马驴间听传呼声,顿隔人天。已而穿萝寻径,复有小筑,自为洞天。四顾竹树,交加成帷,更为奇绝。予乘小酣,暂憩草裀。尔时欲有题记,觉我宁作我,不可更著名言。顷刻,西山落日,斜挂树杪,如轮如烛,返照水面矣。
归来抱膝对砚池盂水,馀兴欲勃,便欣然神往,遂漫为追次其事。倘他日乞得冷曹,借吏隐闲身,再为觅句以志胜事,当不负此佳境也。
——归田园集
假如作者一直生活在水乡吴门,也许就不会写一篇“观水记”,但是当他风尘满面,客居旷旱的黄土高原,而有幸观赏一碧清波,那么也就难怪他要“飞身溟海,一泝洪流”了。正因为他有这样一种心境,这样一种对水的特殊情感,那水景在他笔下展示出来,也就格外轻倩,格外富有摄人魂魄的魅力。
假如作者闲居林下,日与上人往还,也许就不会对水边幽寺那么神往心驰,但他仕途奔波,厌苦驴马红尘,而有暇徜徉于招提竹径之间,那么也就难怪他要陶醉其中了。正因为他对超尘拔俗的境界有一种内在的渴望,所以那“时时吞吐水练上”的“方丈蓬丘”,便有了一种神秘的暗示力。而作者的特殊经历,使他对水和寺有一种独特的感悟。
这样,外在的水和寺的统一,也就转化成了作者心灵中的统一,于是,在文章的第一段也就仿佛看到了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海上蓬莱一样的意境。而一旦作者循涯而游,身临其境,也就仿佛是在梦游仙界一般。作者有“顿隔人天”之感,而读者品赏之际,又何尝不由文字产生出“顿隔人天”之想呢?
-
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汇集的重要节点城市,敦煌以她宽阔的胸怀,拥抱了东来西去的各种美食,她不但荟萃了东西南北各种饮食品种,还吸纳了各种
-
池上今宵风月凉,闲教少乐理霓裳。集仙殿里新词到,便播笙歌作乐章。
-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 ① 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② 中原乱, ③ 簪缨散, ④ 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⑤ 【注释】 ①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朱敦儒
-
往见泰山乔岳,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当与
【名句】往见泰山乔岳 ① ,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
-
宋词典故·今夕何夕 【出典】 《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今夕何夕,见此邂逅。”“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释义】 《绸缪》咏新婚之乐,诗中反复用“今夕何夕”庆幸、赞叹新婚之夜的不
-
此诗风格颇类“诚斋体”。写秋风毫无萧瑟肃杀之气,诗意活泼跳脱。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写秋风优柔,而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则气势磅礴,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
-
节 日 ◆ 儒勒·瓦莱斯 巴黎公社宣布成立了。 它是经过投票选举产生的,意气昂扬,无上威严,而且有自己的武装。 巴黎的人民
-
典源出处 《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五引 《语林》 (晋裴启撰)云:王大将军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便以如意击珊瑚唾壶,壶尽缺。 《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
-
【名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注释与译文]子,你。系,是。“子”与“系”合起来是繁体的“孙”字,隐指贾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中山是地名,中山狼忘恩负义,要吃曾救过它的东郭先生,这一寓言见于明代
-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 ① 。正己而不求于人 ② 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③ 。(《中庸》十四) 注释 ①援:攀缘,高攀。②不求于人:对别人不求全责备。③尤人:怨恨人。 【译文】 地位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