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谋攻》原文、鉴赏和解析
孙子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是一篇总结战争经验、论述谋划进攻敌人、克敌制胜的军事论文。
孙子在文中明确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高准则。谋攻全篇以此为中心论点,分四段进行论述。第一段,谈谋攻的战略总原则,阐明谋攻的意义。文章开门见山,从用兵的策略落笔,依次列举国、军、旅、卒、伍,用“全”和“破”、“上”和“次”作两方面的对比。作者用五个形式规则、语气果断的排比句,由大到小,由整体而局部,层层深入地说明了用兵之法,从而得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结论,这一句既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谋攻的实质所在。接着,文章结合总结过去的战争经验,阐述立此中心论点的根据。作者已认识到战争不是孤立进行的,在战争爆发前,应该首先进行政治和外交的斗争,“伐谋”、“伐交”从而慑服敌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因此作者逐层点明了用兵策略的“上”、“次”、“下”,接着在“下政”方面做文章,来反证“上”的好处。孙子对“攻城之法”作一总的申说,“为不得已”,接着从多方面极言攻城的弊端,然后再叙写古今一切优秀将领“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皆“非战”、“非攻”、“非久”的例证,又从正反两面论证了“伐谋”的重要,进而自然地引出本段的结句:“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样扣住“全”字,呼应中心论点,写来回环起伏,很有说服力。
第二段,论述在具体的战役中如何注意谋略,并提出了六项战术原则。作者用了一组排比句,论述了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十、五、倍、敌、少、不若”等六种情况下应该相应采取的六种作战方法,其总的指导思想是要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作战。接下来的“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一句,以违反这一战术原则的结果,从反面证明采取灵活作战策略的重要。
文章的第三段肯定了将帅对国家的重要作用,指出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者,辅佐得周到,国家就必定强盛,如不周到国家就会衰弱。为了充分发挥将领的作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作者又提出了国君对军队工作应注意的问题,强调国君不仅要知人,还要知军,写了不知军的三种危害,这实际上是从反面谈了“知”对谋攻的重要意义。
最后一段作者紧扣上文,论述了“知”在谋攻中的重要性。首先提出预知胜利的五种情况。这五种情况,前面各段都已涉及,作者换个角度再论述一下,既深化了论题,又与上文呼应,然后归纳一句“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这就告诉读者,“知”是“胜”的前提,“胜”是“知”的结果。再自然得出结论:战争指挥者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必须多方了解和掌握情况,既要知彼,也要知己,从而确定战略方针以及每个战役的战斗计划,只有如此,才能“百战不殆”,而这“百战不殆”正是谋攻的目的所在。
可以看出,全文逻辑性很强,篇章缜密,层次清楚,有较高的结构技巧。“谋攻”的意义在于能够理想地取得战争的胜利,因此文章开头就提出取胜的最高标准,既说明了“谋攻”的重要,同时也为怎样“谋攻”提供了准则。接着文章就从战略和具体的战役来探讨如何“谋攻”。而国君和军队的将领是战争的指挥者,所以文章后部分就重点围绕指挥者论述,就这样,各节皆围绕中心,逐层深入,显得清晰明了。
在谋攻中,孙子对于要论述的问题,不铺开说理和论辩,而是多拿出确定性的结论,只作一些恰如其分的分析和比较,并且每段文章均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论述,所以说的道理就比较辩证、透彻,具备了可信性,通篇文章就取得了既简洁凝炼,又有较强说服力的良好效果。
读谋攻,能见作者的语言功夫。文章大量运用排句、叠句,一泻千里,畅若流水,借以显示执著的态度,使文章观点鲜明。而在估计读者被说服时,就用判断句式,果断作出结论,戛然而止,顿挫分明,令读者细细回味。句式的选用能服从论述的需要,有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活跃,孙子为论证自己的军事观点,除立论审慎外,必须讲究文章的艺术性,以适应时代潮流。谋攻是军事法典,它严谨、缜密、简练、扼要,有一定艺术成就。但成文的当时,我国文章尚处于稚嫩阶段,正从简约的语录体向结构完整的“篇”过渡和发展,还不具有较长规模的论文和艺术,因此谋攻与后世叹为观止的散文相比,其艺术方法还是较为简单的。
-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
将老忧贫窭,筋力岂能及。征途乃侵星,得使诸病入。鄙人寡道气,在困无独立。俶装逐徒旅,达曙凌险涩。寒日出雾迟,清江转山急。仆夫行不进,驽马若维絷。汀洲稍疏散,风景开怏悒。空慰所尚怀,终非曩游集。衰颜偶一
-
《斜谷邮亭玩海裳花》《同儿辈赋未开海裳(其一)》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斜谷邮亭玩海裳花》和《同儿辈赋未开海裳(其一)》这两篇作品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这两篇文章都关注海裳花以及年轻一代的情感表达。然而,《斜谷邮亭玩海裳花》更注重描绘美丽壮观的海裳花景象,让读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而《同儿辈赋未开海裳(其一)》则更加侧重于讲述年轻一代通过赋诗表达情感的过程,体现出情感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两篇文章的风格和角度各有不同,给人不同的阅读体验。
-
鼎湖瞻望远,象阙宪章新。四海犹多难,中原忆旧臣。与时安反侧,自昔有经纶。感激张天步,从容静塞尘。南图回羽翮,北极捧星辰。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阁道通丹地,江潭隐白蘋。此生那老
-
国之将兴,必有祯祥 [1] ,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使楚王戊毋刑申公 [2] ,遵其言,赵任防舆先生 [3] ,岂有篡杀之谋,为天下僇哉 [4]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 [5
-
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中语文苏教版古诗词名句,内容包括初中苏教版语文所有古诗名句整理,苏教版初中语文所有诗词,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大全。1.欲穷千里目, 。(王之涣《登鹳雀楼》) 2.千里之行, 。(《老子》六十四章) 3.羌笛何须怨杨柳, 。(王之涣《凉州词》) 4.
-
[宋]郑震荆江江口望漫漫,一白无边夕照寒。只是青云浮水止,教人错认南山看。荆江,长江
-
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名言: 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注释: 说(yue): 通“悦”, 喜爱。嗟(jie) 叹: 叹美, 发出叹美之声。 句意: 喜
-
【原题】:肩吾摘傍梅读易之句以名吾亭且为诗惟发之用韵答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