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歌《西洲曲》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这首民歌收集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主要写一个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思念之情。通篇写的是离情别绪:从与情人相会之地,折梅赠人,伯劳鸟鸣叫,触景生情,无不沉浸在回忆、想念、盼望和等待之中。最后,她幻想能在梦中重现当年在西洲与情人欢会的景象,情意绵绵,耐人寻味。
西洲,为诗中女子与情人相会的地方,其确凿地址不详。据唐温庭筠西洲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的诗句推测,可能是武昌附近的一个地名。
诗一开始,便将一幅少女折梅赠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她徘徊在梅树之下,手里拿着折下的梅枝,想到与情人在此处相聚的幸福时刻,沉浸在无比的快乐和甜蜜之中。接着,点出少女的仪容。她身着杏子红的单衫,一头鸦雏色的秀发,在梅花的映衬下,亭亭玉立,十分动人。她住在江南,而情郎住在江北,他们离得并不算远,只有两桨的距离。但自那次相会后,再也没有见面。是什么原因没有见面?诗中并未交代,但这次相会却给姑娘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使她终生难忘。
接下来,便是少女同情郎那段难分难舍的相会的回忆:仲夏季节,日暮时分,单栖的伯劳鸟落在少女门前的乌桕树上,她顿生凄凉、孤寂之感,不由思念起情郎。她仿佛听到了情郎的脚步声,便迫不及待地开门远望,以致“门中露翠钿”。但是,“开门郎不至”,这对思念极深的姑娘来说,不能不算是个小小的打击。下面诗中用“采莲”、“莲子”等双关语来表示姑娘对爱情的追求。这段关于对采莲生动细致的刻画,委婉、巧妙地揭示出女主人公爱莲实爱郎,见莲如见郎的内心世界。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以下十句,进一步表现了姑娘对情郎的思念。忆郎郎不至,只有让飞鸿捎去爱情的信息;平地望不到,又 “望郎上青楼”,而结果虽望穿秋水,仍然是“鸿飞满西洲”。她痴情地终日徘徊在青楼之上,把栏杆倚遍,盼望情人归来。但是,目力所及,天际高远,秋夜像大海,水天相接,浩渺无边,绿波摇荡,一片清空,哪里又有情郎的影子?
最后四句写男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化作海水似的悠悠梦境。女主人公从自己的相思联想到情郎对自己的相思; 由 “我”之愁,想到 “他”之愁,越是思得深、爱得切,就越盼望见到情郎,但是这种企盼又是无望的,那么,只能祈请“南风”帮忙,把梦吹到西洲,与情郎梦中相会。这个奇妙的结尾将姑娘的痴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余味无穷。
这首民歌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极好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景物,有着江南水乡鲜明的地域特色,而这些景物的描写,又是为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的抒发服务的。写荷塘、莲花,是为了写采莲之人;写女主人公的 “单衫”、“双鬓”、“翠钿”、“垂手”等,也是让人想象出女主人公的美貌。而这一切,都是紧紧围绕着女主人公对情郎的爱恋和追求而进行的。此外,诗句音节整齐,韵律和谐,格调清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此诗是 “吴歌”、“西曲”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代表作。
-
我本糜鹿性,谅非伏辕姿。君如汗血马,作驹已权奇。齐驱大道中,并带銮镳驰。闻声自决骤,那复受絷维。谓君朝发燕,秣楚日未欹。云何中道止,连蹇驴骡随。金鞍冒翠锦,玉勒垂青丝。旁观信美矣,自揣良厌之。均为人所
-
墙外辘轳响,楼前江汉欹。曙光和月色,犹记早朝时。
-
名言: 见虎一文,不知其武;见骥一毛,不知善走。 句意: 见到虎的一条文理, 很难知道虎有多威武; 见到好马的一根毛,很难知道马很善跑。 出处: 《淮南子·说山训》
-
诗题一作《题饶州酒务厅屏》,是作者在饶州监督酒务时在官厅屏风上题写的。诗以幽默而轻松明快的笔调写燕子惊醒睡梦,于是杖藜携酒游赏芝山,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闲适心情。
-
风浪忽如此,吾行欲安归。挂帆却西迈,此计未为非。洪泽三十里,安流去如飞。居民见我还,劳问亦依依。携酒就船卖,此意厚莫违。醒来夜已半,岸木声向微。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何劳弄澎
-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①。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义教版六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内容包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上全部的古诗,6年级上册的所有古诗,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所有古诗。如果是人教版的,我可以告诉你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
早入八元数,尝承三接恩。飞鸣天上路,镇压海西门。清望寰中许,高情物外存。时来诚不让,归去每形言。洛下思招隐,江干厌作藩。按经修道具,依样买山村。开凿随人化,幽阴为律暄。远移难得树,立变旧荒园。绝塞通潜
-
佛法入中国,尔来七百年。齐民逃赋役,高士著幽禅。官吏不之制,纷纷听其然。耕桑日失隶,朝署时遗贤。灵师皇甫姓,胤胄本蝉联。少小涉书史,早能缀文篇。中间不得意,失迹成延迁。逸志不拘教,轩腾断牵挛。围棋斗白
-
《中法新约》是法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关于结束中法战争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不顾中国军民的反对,授权北洋大臣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于1885年6月9日在天津签订了《中法新约》,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