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南唐·顾闳中作
绢本设色
纵二八.七厘米
横三三五.五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先后著录于宋宣和画谱、元周密云烟过眼录。夏文彦图绘宝鉴、汤垕画鉴则说周文矩和顾闳中都画过此图,但画鉴提到顾与“周事迹稍异”,也就是内容不尽相同。周图早佚,明代以来有顾图三本。其一见清吴升大观录,绢本,无款,画面完整,有元赵昇、郑元祐、张再、顾瑛等八人跋。其二亦见大观录,绢本,署款“臣闳中奉敕写进”,引首有明文徵明题“韩熙载夜宴图”,卷后有南宋陆游书韩熙载传,明周天球书所作夜宴记。“卷首浥损,人物稍模糊”。其三为本图,见石渠宝笈初编。无款,姓名见跋中。卷后有“商丘宋荦审定真迹”一印。前隔水有题跋,存“熙载风流清旷,为天官侍郎,以□修,为时论所诮,□著此图”二十字。余字及款均缺。或云宋高宗书。后隔水有“蕉林”、“冶溪渔隐”等印。拖尾有行书韩熙载小传,后有大梁班惟志题诗,又“积玉斋主人”题识,又后隔水王铎题跋,后有“蕉林居士”、“纬萧草堂画记”等印。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出身北方豪族,朱温时以进士登第(陆游韩熙载传则云“唐同光中擢进士第”)。入南唐官至中书侍郎,而南唐统治已日趋没落,熙载“词学博赡”,识见过人,“能知赵点检不可测”(宋太祖赵匡胤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又知时事日非,而耻为之相,故以声色晦之”(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后主李煜嗣位,“颇疑北人,多以死之”,但对熙载则想重用,而心实畏之,于是熙载“放意杯酒间,竭其财,致妓乐殆百数以自污”(韩熙载传)。宋陶岳五代史补谓熙载“晚年不羁,女仆百人,每延请宾客,而先令女仆与之相见,或讽戏或殴击,或加以争夺靴笏,无不曲尽,然后熙载始缓步而出,习以为常”。后主“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宋宣和画谱)。因此顾闳中创作了韩熙载夜宴图,而世有流传。
我们从上引资料熟悉熙载当时的处境,再观赏此图,会觉得画卷未开,便笼罩着沉重的气氛,真是“未睹其人,先闻其声”了。
下面试给每段加一个画题,并作些分析。
第一段“端听琵琶”。画屏开处,为内室、卧榻,宾客满堂,夜宴甫开。空床帐幔高挂,锦被堆叠,琵琶横陈;榻前漆几上摆满酒菜鲜果,瓷盘中还有红柿,当是晚秋时节;韩熙载高冠大髯,端坐于榻沿,侧身垂手,似在凝思;状元郎粲,坐在榻上,俯身握膝;太常博士陈雍、门人舒雅坐在案前;对面小案独坐者为教坊副使李嘉明,他正侧转身子看着他的妹妹;在李嘉明左边的是小巧玲珑的名妓王屋山(她在第二段中跳“六么”舞);在内侧客人中间还有紫薇、朱铣等。全场都在静听李嘉明妹妹弹拨琵琶,主客浑然相忘,目光齐集琵琶弦上的轻盈玉指,都沉醉于音乐声中。画屏内更有侧室,朱门半掩,露出红漆描花的高鼓,一侍女扶着屏风,好像妙解音律而会心含笑——这似乎是画面上易被忽略的一角,却代表了作者深具匠心的一笔!
第二段“挝鼓助舞”。前段露出一角的大红高鼓,已搬到室中,韩熙载换了一件浅黄的衣衫,挽袖,反腕,举起鼓锤。娇小的王屋山窄袖长袍,叉腰,抬足,舒雅为按拍板,一同表演唐代著名的“六么”乐舞;状元郎粲斜着身子,坐在鼓边的椅上;熙载的知心好友僧德明也来了,拱手伸指,与状元一起凝神静听;余者也按着节拍在击掌。
第三段“盥手小憩”。歌舞既罢,宾客稍事休息,韩熙载则退入内室,但兴致极好,寝榻空着,还不想睡,却和侍女们同坐榻上,一侍女捧着铜盆,让他洗手,那敲过羯鼓的双手,显得如此柔嫩。另有两侍女,在准备乐器,添换茶酒。最易视而不见的,是那空榻前置一高烛,火焰正旺,夜其未央。
第四段“闲对箫管”。屏风转处,又见韩熙载与侍女们在一起。他击鼓、饮酒后,身上发汗,显得更任情了,脱去双履,盘坐在漆椅上,仅着内衫,袒胸露腹,手摇蒲扇,和一侍女谈话。另一侍女给他打扇,扇上绘木石小景,扇为纱制,所以透明,隐约可见第三侍女的衣裙褶纹,极精工之能。左方五女绮罗艳装,箫笛齐吹,门人舒雅仍按拍板,好一曲袅袅之音。但画面中部有脱落,艺术结构似不完整,因此题名未必确切。
第五段“歌舞重开”。夜已深沉,客人想走了,李嘉明坐在椅上,想留着撒娇欲归的妹妹。韩熙载兴致仍浓,重衣黄衫,又复执鼓锤,左掌微微一摆,像似说个“不”字,实际上是要“更开一曲,且莫回”,所以他身后一女只好也留下了。夜宴将持续到天明!画到这里,虽戛然而终,意思却犹未尽,深得象外之旨。
夜宴图全卷构思精密,特别是表现了节奏美,巧妙地以画屏为掩映,使五段“乐章”既分且连,一气呵成;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转换合成一体。画中除了屏风、床榻之外,一无背景,而人物转盼多姿,十分空灵。画家极为善于运用制约、生发、转换等手法,不断予人以审美享受。如第一段半扇朱门轻启,正留下回旋余地,可以从容安排细节,使画面空间更显得周流不尽,不塞不迫。再如种种暗示和渲染:盘中之果,点明了秋实之美;一台高烛,托出“夜宴”主题,照亮一切场面,历历在目,如同在白昼一般,却又为画卷蒙上一层夜色,境界转觉幽深。此外,屏风、床头、榻栏以及团扇上那一幅幅的水墨山水与松石,更点明主人公生活在“江南”。至于乐器和演奏场面,逼真描绘,也助长夜宴的热闹气氛。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水墨画的丘壑和笔墨,使人们怀疑此卷的制作年代,似乎后于五代,达于两宋的院体。画题虽称“夜宴”,却大量地描绘歌舞,不妨看作中国音乐史的重要一章。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是传尽心曲,入木三分。卷中人物还带有写实的肖像意味,并且多半有名姓可考,画家需凭“目识心记”的默写,因此,非大手笔绝不敢为,亦不能为。全卷画了“五个”韩熙载,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衣着、不同的场合中将他画活,由外貌、性格至内心,都具有深度,呼之欲出。画家还善用“补笔”,将人物的方位、动作、手势、衣着、袒腹、露脚,以至一双麻鞋,写得变化多姿。更妙在于画出韩熙载的那副眼神,在五段之中,绝未露出丝毫笑意,总是迟滞的、沉默的,而且越是渲染乐舞的美,就越是托出熙载内心深处的隐衷。画家以微妙的心理刻画为基调,赋予整个画面以高雅的气氛,宾客侍女们虽沉浸其中,但无咧嘴而笑者。因此又更烘托着夜之深沉与情之深沉了。在人物的布局安排上,时而密,时而疏,密中见疏,疏中有密,虚实相生,意趣横溢,而均与音乐的节奏相起伏。人物的远近大小,也并不依据比例、透视,为了突出地位的重要,韩熙载总比较大一些,僧德明即在远处也画得较大,如王屋山娇小可爱,即在很近也画得甚小。这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处理。有时人物的组合,更具有一种永恒的和谐的形式结构美,如五仕女箫管的吹奏。
用笔与设色也很精致。线条准确而又生动,特别是人物衣纹工细而不纤弱,流畅而不浮滑,产生了一种魅力。黑漆床榻,其勾骨极刚健,墨色中呈现着众多层次。第三段韩熙载洗手的铜盆,盆中水满,似将溢出,多以白粉勾取回纹,其精细一至于此。而人物之间眉目传神,更不待多说了。设色工丽无比,其变化浅深,更调节着全卷的气氛。仕女素妆艳服与男宾青黑色衣衫,成了鲜明对照,则另是一种调节。几案坐榻等家具的深黑色亦沉厚古雅,不仅增添画面的质感和重量感,也反衬着夜宴的时分。全卷仕女的裙衫凡二十一,帘幕、帐幔、枕席凡九处,上面的图案变化多端,足称琳琅满目。全卷色调丰富,有通体的单纯,又有层出不穷的绮丽,而中间色尤为赏心悦目,因此艳而不俗,绚中出素,高雅、素馨、宁静相一致了。尤其是,色与线有机地结合,色再不是仅仅填到线与线之间,而是近线一侧略深,接着渐次至淡,分外显出衣褶和明暗的变化。由于色紧扣着线,线就更具骨力了。在屏风、床榻间的许多幅“画中画”,更帮助拓开空间,令人神往江南,产生另一“补笔”的艺术效果。
韩熙载夜宴图确实是一件脍炙人口的稀有珍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标志着中国绘画史高峰时期的杰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位伟大艺术家,凭杰出智慧,深入到人物心灵深处,使他(她)们、尤其是韩熙载表现了含而不露的感情独白,并感染观众,进入艺术欣赏的最深层。
-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相识应十载,见君只一官。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仍单。惆怅秋草死,萧条芳岁阑。且寻沧洲路,遥指吴云端。匹马关塞远,孤舟江海宽。夜眠楚烟湿,晓饭湖山寒。砧净红鲙落,袖香朱橘团。帆前见禹庙,枕底闻严滩。便获赏心
-
古代名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注释与译文
古代名句所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味着任何辉煌成就都是由微小的开始积累而成。就像一棵合抱的大树,它最初只是一根细小的毫末,但经过岁月的沉淀,不断吸取阳光和水分,才会茁壮成长。同样,一座层层叠加起来的高楼,在一堆堆累土的基础上逐渐完工。而千里之行,则需要迈出第一步,始于足下。这句古言将激励我们不要轻视每一个微小的开始,因为它们才能结集起强大的力量,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远。
-
闭阁幸无事,登楼聊永日。云霞千里开,洲渚万形出。澹澹澄江漫,飞飞度鸟疾。邑人半舻舰,津树多枫橘。感别时已屡,凭眺情非一。远怀不我同,孤兴与谁悉。平生本单绪,邂逅承优秩。谬忝为邦寄,多惭理人术。驽铅虽自
-
新阳力微初破萼,客阴用壮犹相保朝寒棱棱风莫犯,莫雪緌緌止还作。驱驰风云初惨淡,炫晃山川渐开廓。光芒可爱初日照,润泽终为和气烁。美人高堂晨起惊,幽士虚窗静闻落。酒垆成径集缾罂,猎骑寻踪得狐貉。龙蛇扫处
-
乌江项王庙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 这首七律是一首咏史诗,作于严遂成晚年历游豫、楚
-
从宁夏看世界◎苏宁宁夏作为古丝绸之路东段北方道路上的重要节点之一,历史上曾为东西部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宁夏文化多样,文学传统内涵丰
-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且与少
-
陆游《姚平仲小传》 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 2 。幼孤,从父古养为子 3 。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 4 ,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 5 。宣抚使童贯召与语 6 ,平仲负气不少屈 7 ,贯不悦,抑其赏
-
前半篇以轻快的笔调写出人们倾城出郊踏青、歌舞宴游欢乐、热闹的情景,犹如一幅赏春风俗画,充满了对美好春日、美好生活的咏赞。开端两句,先点出新春,为“踏青”烘托了气氛,因为踏青是在人日(即正月初七),正是新年初过的时节。“城中”四句,形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