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词原文鉴赏和意境解读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但书所见而怀抱自出,是这首小词的特点。草堂诗余题曰:“孤鸿”,将其当成咏物词,不恰当,调后或有“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八字疑亦后来所加。但注明作地,对理解此词大有帮助。首句写景,“缺月挂疏桐”,表明秋夜桐叶已疏,下弦的月亮挂上桐梢,夜深寂寂,环境异常幽静。“漏断人初静”句,创造了一个极幽甚至有些凄冷的环境,此时诗人独在江边徘徊。不写为何事而徘徊,自然使人感到寂寞无告的心境。这正是苏轼谪居黄州的心情实况写照,妙在以景色渲染而不烦直述。谁能见到幽人的行踪?谁能体会幽人的心情?只有“缥缈孤鸿影。”孤鸿之“孤”与独往来之“独”两相映照,而前用“缥缈”,后用“影”字,使人更增加迷离飘忽之感。上半阕以人为主,写鸿之见人。
下半阕则以鸿为主,写人之见鸿,“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鸿为人所见,夜深被惊起,却没有高飞远引,而是回头望人,似欲诉衷曲。为什么如此?因为无人理解,“有恨无人省”。它恨何事,鸿既无言,人亦难知,然而从鸿的行动中可以悟出。“拣尽寒枝不肯栖”,不肯占据高树,而偏偏甘守“寂寞沙洲冷”。必有心事才如此。鸿本来只居芦苇沼泽田野,不栖于木的,于是有人抓住这一点,认为是语病,也有人引易经“鸿渐于木”证明不是语病,这种争辨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雁不栖于木,原是自然属性(因其堂间有蹼)。诗人并不是不知,而是有意强调鸿本身甘于寂寞,不愿高栖,这样鸿的本身正和幽人的不慕富贵的品格相一致。于是到底是在写鸿或是借鸿写己,鸿与人是一是二,若即若离,就由读者自己去体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黄庭坚跋这首词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正是强调这个特点。东坡此时之心怀正在此词意境中透露出来。陈匪石宋词举对此词有一段精辟论述,移录于下,以供参考:“首句写景,已一片幽静气象。次句写时,更觉万籁无声,纤尘不到。‘幽人’身分境地,烘托已尽,然后说出‘独往来’之‘幽人’。‘见’上着一‘谁’字,更为上两句及下‘孤’字出力。至‘孤鸿’之‘影’,则为见‘幽人’者,或即‘幽人’自身,均不可定。然而其中有恨焉,不知谁实惊之,为谁回头?而却系如此,乃知实有恨事,无人为省。‘拣尽寒枝’两句,孤鸿心事,即幽人心事。因含此恨,寂寞自甘,但见徘徊沙洲,自寄其‘不肯栖’之意。而其所以恨者,依然无人知之,固亦有吞吐含蓄之妙也。而通首空中传恨,一气呵成,亦具有‘缥缈孤鸿’之象。于小令为别调,而一片神行,则温、韦、晏、欧所未有。”
-
祖国的壮丽河山,到处呈现着不同的面貌。吴越的柔青软黛,自然是西子的化身;闽粤的万峰刺天,又仿佛象森罗的武库。古来多少诗人词客,分别为它们作了生动的写照。辛弃疾这首《过南剑双溪楼》,就属于后一类的杰作。 宋代的南剑州,即是延平,属福建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中对爱护生命,内容包括谁有关于热爱生命的古诗词名句,珍爱生命的古诗,珍爱生命的古诗。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晋。陶渊明《饮酒》。意思是形容人生的稍纵即逝,一瞬间就飞逝而去。赏析:表现诗人归隐到底,决不半途而废的决心。怎样才
-
方苞:游雁荡记 方苞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
-
古文观止·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
-
知识久去眼,吾行其既远。瞢瞢莫訾省,默默但寝饭。子兮何为者,冠珮立宪宪。何氏之从学,兰蕙已满畹。于何玩其光,以至岁向晚。治惟尚和同,无俟于謇謇。或师绝学贤,不以艺自车免。子兮独如何,能自媚婉娩。金石出
-
[汉] 司马相如 孝武皇帝陈皇后 ② ,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 ③ ,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 ④ 。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 ⑤ 。陈皇后复得亲
-
隐士,历来算是一个美名。但有时也当作一个笑柄。最显著的,则有刺陈眉公的“翩然一只云中鹤,飞去飞来宰相衙”的诗,至今也还有人提及。我以为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一方面,是“自视太高”,于是别方面也就“求之太高
-
兔园春雪梁王会,想对金罂咏玉尘。今日相如身在此,不知客右坐何人?
-
凭阑人·无题 无名氏 点破苍苔墙角萤。战退西风檐外铃。 画楼风露清。玉阑桐叶零。
-
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城隅百雉映,水曲万家开。里树桄榔出,时禽翡翠来。观风犹未尽,早晚使车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