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过芜留咏》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林逋过芜留咏
林逋
诗中长爱杜池州,说著芜湖是胜游。
山掩县城当北起,渡冲官道向西流。
风消樯碇网初下,雨罢鱼薪市未收。
更好两三僧院舍,松衣石发斗清幽。
这是北宋诗人林逋经过安徽芜湖时所留下的一首七律。
芜湖古名鸠兹,春秋时属吴国管辖,是一座著名的滨江城市,历史悠久,风光秀美,名胜古迹很多,历来是诗人墨客留连歌咏之地。这首诗以朴素明净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芜湖的地理形势,生动地刻画出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
首联:“诗中长爱杜池州,说著芜湖是胜游”。通过对唐代诗人杜牧的追忆,引出所歌咏的对象。杜牧诗才俊逸,其作品在晚唐的地位颇高,人称“小杜”。他曾任池州刺史 (池州在芜湖上游,只有半日水路),集中有吟咏池州、芜湖一带山水风物的诗篇。因此,作者经过芜湖时,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这位著名的诗坛先辈及其佳构,从而平添了对这一风景胜地的歆慕之情,作追续前贤之“胜游”了。
颔联上句“山掩县城当北起”,句中的山,指赭山、铁狮山、凤凰山、鹤儿山、驿矶山等。这些山在原芜湖县城北边四至七里 (现在一部分山在市中),山虽不高,但树木葱茏,玲珑清秀,其中赭山尤负盛名。它们象一叠翠玉屏风,遮护着县城的北部。下句“渡冲官道向西流”,“渡”指渡船,“官道”原意为由官府出钱修建的道路,此指河道,全句意为渡船顺着开出的河道向西航行,驶入长江 (长江横亘于城西)。此联语句平实,对仗工整,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芜湖地形的大概轮廓,突出了芜湖有山有水、山水交辉的特色。
芜湖不仅湖山佳丽、而且物产丰富,是地地道道的鱼米之乡,我国有名的四大米市之一。颈联“风消樯碇网初下,雨罢鱼薪市未收”,生动地显现了芜湖繁荣富饶的一面。“樯碇”,指船下锚停泊 (樯即桅杆,此代帆船; 碇乃镇舟石,作用如今之铁锚)。这两句意为: 在风停雨住、天日晴和的日子里,停泊在江、河、湖、塘中的渔船纷纷开始下网捕鱼,陈列着鱼虾和木柴等日杂用品的集市十分热闹。“鱼”是河湖中的产品,“薪”是山上的产品,与写地理形势的上联紧密相承。此联展示出一幅渔民工作繁忙、市场生气蓬勃的景象。
然而,诗人并不想在繁华喧闹的集市上多作逗留,他有其要专门寻访的目标,这与诗人的个性和癖好有关。林逋秉性高洁,与世无争,曾长期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也不婚娶,有“梅妻鹤子”之目。尾联道出了作者寻幽探胜的心境:“更好两三僧院舍,松衣石发斗清幽”。在那山陬林内,疏疏落落地散布着几所寺院,苍翠的松柏上遍布青苔,因为人迹罕至,通往僧院的小径长满了石发之类的杂草,环境显得格外清雅幽寂。那儿想必还隐居着有道的高僧呢! 这才是诗人要真正寻访的所在。此联融情于景,与第二句“说著芜湖是胜游”遥相呼应,诗意含蓄淡远,颇有余味。
全诗语言不假雕琢,平易而流畅,写景明净如画,风味恬淡自然,很能体现作者的创作特色。
-
隐几支颐对落晖,故人书信到柴扉。周南留滞商山老,星象如今属少微。
-
(清)谭钟岳 非云非雾起层空,异彩奇辉迥不同。 试向石台高处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题解】 峨眉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俗称普贤菩萨道场,在峰顶睹光台上有时可以看到一种杂色陆离之光,被称为祥瑞的“佛光
-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诗经·卫风》 这首
-
【原题】:冬不雪春苦雨外台为民心恻檄郡请祷於法轮应感尊者悉获灵贶曾不终日教授有诗以发扬盛美郡人相山居士闻而悦之勉次其韵
-
嵇侍中庙在荡阴(河南汤阴)西南浣衣里,祀主嵇绍,也就是文天祥《正气歌》所谓“为嵇侍中血”者。绍字延祖,是魏中散大夫嵇康的独生子。嵇康一生主要是在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的激烈斗争中度过的,他因为跟魏宗室联姻的关系,自明帝以后大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就一直受到猜忌,遂隐居山阳(河南焦作市附近),与阮籍、山涛、
-
河南省的开封,古代又称汴梁、汴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城最早筑于春秋时代,为郑国的一个城池。2300年前魏国首先在这里建都,当时称为大梁。《史记》中说:魏之大梁,秦之咸阳,楚之郢,皆出入大贾小商之地。
-
【4078】从丹药到枪炮(〔美〕欧阳泰著,张孝锋译,中信出版社,27万字,2019年3月第1版,68元)△共4篇(18章):[1]源起中国;[2]欧洲造
-
夜畔 父亲发动了他的三轮车,突突的响声吸引了我。我忙跑出房屋来到院子,仰着脸问父亲去哪里。三轮车黑雾般的油烟将父亲笼罩在车座上,他
-
作者: 〔英国〕威廉·赫尔·怀特 【原文】: 三个月
-
观音妙智力,应感随缘度。芝师访东坡,宁辞万里步。道义偶相契,十年同去祝行穷半世间,又欲浮杯渡。我愿焚囊钵,不作陈俗具。会取却归时,只是而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