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古公迁岐》全文、翻译和鉴赏
(节自 周本纪)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①,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②,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 “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 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乃与私属遂去豳③。
渡漆沮、梁山、止於岐下④。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⑤。作五官、有司⑥。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译文】 古公亶父恢复和继承后稷、公刘的事业,广积德,多行义,全国的百姓都感戴他。这时,戎狄薰育来攻伐,想夺取财物。古公知其意,便把财物给他。不久,又来攻伐,想夺取土地和百姓。百姓个个怒气冲冲,要与他们开战。古公对百姓说: “有了百姓,才有君主,君主是替百姓谋利益的。现在,戎狄来攻伐是为了我的土地和百姓,百姓归我和归他,有什么分别呢? 你们为我而和他们开战,便要杀死许多人的父子,以此来让我做一国之君,这是我不忍心去做的事。” 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家人和亲随离开豳这个地方。
渡过漆沮二水,走过梁山,一直到了岐山之下才住下来。豳地的百姓感激古公的仁德,全都扶老携幼又跟随归附他于岐山之下。其他国的人,听说古公有仁义,也多来归附。于是,古公果断改革戎狄的风俗,修筑起城郭房屋,让他们一村一村分别居住,又设置各有其责的五个官职来进行管理,百姓都生活得很快乐,载歌载舞来颂扬他的功德。
【鉴赏】 本文介绍了周族领袖、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迁岐的原因及迁岐后的仁德之举。周族的先祖公刘由邰迁于豳,古公亶父继承其先祖事业,积德行义。但戎狄一再来侵犯,他不愿“杀人父子而君之”,故毅然离开豳地。古公的“有民立君,将以利之”,充分表现了他“以民为本” 的“民本”思想。
接着,文章写古公到岐山之后,豳地百姓感他的仁德,又跟随复归于他;其他国的百姓,“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于是,古公改戎狄之俗,修城建村,设五官有司,安置和管理百姓。民乐而颂其德。
文章以古公的话突出他的仁义善德和 “民本” 思想,因而他能得民心,顺民意,促使周族的兴旺发达。
-
原文: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
-
当年负鼎去干汤,至味须参芍药芳。岂是调羹双妙手,故教初发劝持觞。
-
国之将兴,必有祯祥 [1] ,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使楚王戊毋刑申公 [2] ,遵其言,赵任防舆先生 [3] ,岂有篡杀之谋,为天下僇哉 [4]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 [5
-
跟谢道韫本身的名气相比,她的《泰山吟》似乎有点黯淡。的确,有这样高贵的出身和卓越的才华,谢道韫不想出名都难。她生在东晋最大的名门望族之一谢家,父亲谢奕是当时的安西将军。
-
矜红掩素似多才,不待樱桃不逐梅。春到未曾逢宴赏,雨余争解免低徊。巧穷南国千般艳,趁得东风二月开。堪恨王孙浪游去,落英狼藉始归来。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柳子厚墓志铭》(唐·韩愈)
-
葱茏难得北京一场雨。雨后的鲁院,一池碧水满,一地繁花落。环形小道上,我慢慢走着。高高的金钱槐结着黄澄澄的叶子。叶子像一串串灿灿的金
-
论礼貌[英国]培根 著何新 译作者简介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
-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卿卿骋少年,昨日殷桥见。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作品赏析拟古调。送别辞也。注:1:休洗红:古诗:休洗红,洗多红色淡。2:卿卿骋少年,昨日殷桥见:卿卿,见前注。骋,矜也。殷桥,桥因
-
捧月三更断,藏星七夕明。才闻飘迥路,旋见隔重城。潭暮随龙起,河秋压雁声。只应惟宋玉,知是楚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