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鉴赏和解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鉴赏和解析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是历来传颂的散文名篇,它是一篇游记,但它不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而是作者想象中的游记。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巧于构思,善于假托。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虚构了一个美妙的境界——桃花源。陶渊明将这个理想中的乐园,写得若有若无,忽隐忽现,来时是“忽逢桃花林”,出来后再往则是“不复得路”,充满了虚幻的迷人色彩。这个美妙的境界不仅当时“南阳刘子骥”找不到,而且当时和后来的任何人也都不可能在人世间找到它。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它只是作者头脑中的幻想,是作者运用虚构的艺术手法描绘的一个乐园。

这个虚构的乐园寄托着作者的理想。作者虚构了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环绕着“良田美池”的桑枝和翠竹迎风摇曳,人们在纵横交错的道路上自由往来。真是丰衣足食,其乐融融。陶渊明用这宁静美好的环境反衬当时现实中动乱的社会。陶渊明所处的东晋社会,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互相残杀,为了争夺王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灾祸蔓延,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到处是动乱的灾祸。作者虚构了桃花源中令人欢乐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客人来了,设酒招待,左邻右舍,亲切交谈。陶渊明用这种欢乐的生活,反衬当时现实中人民在重税、兵灾压迫下的痛苦。虽然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生活是那样平凡,但作为当时社会现实的反衬,却令人无限神往。特别是作者虚构了桃花源中的自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就是说,桃花源的人远离混浊的尘世,不知道当时是什么朝代,在他们那里没有帝王的统治。陶渊明用这种没有帝王的自由世界反衬了当时封建皇朝的残酷。他这样否定君权,抨击残酷的封建专制的皇朝,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当然,也必须指出,桃花源的理想蓝图多多少少是受到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然而,这并非是桃花源理想的主流。对此,有的论者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主要是老子“小国寡民”的复古倒退的思想。他们之所以这样认为,就是觉得桃花源记中的社会理想自始至终含有这样的落后性:原始蒙昧生活最自然,最美好,世界越发展越糟糕。这种说法,未免对“复古”缺乏具体的分析。桃花源记虽然含有某种复古的因素,对老子的思想有所借鉴,但更多的却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陶渊明所虚构的乐园,是人境而不是仙境,是人间不是天上,是富有生活气息的一片光明世界,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好象是茫茫黑夜中点燃了一支蜡炬,放射出逗人的光芒,照亮着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理想。这是有指向未来、憧憬自由的积极意义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桃花源记是积极浪漫主义的作品。

本文的艺术特点之二,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全文以打渔人进桃花源为线索,按照时间的顺序逐渐铺开。首先,写如何发现桃花源。作者巧妙地把打渔人发现和进入桃花源完全归之于意外,只是因为“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又被这桃林美景所吸引,以致“复前行,欲穷其林”,于是在“林尽水源”处发现一座山,因为“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才引起他的好奇心,从而“舍船,从口入”,走进了桃花源。这样由“溪”到“林”,由“林”到“山”,由“山”到“村”,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游山西村),步步引人入胜。接着,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在这里,先写所见,将桃花源中美好的情景展示在人们的眼前;再写所闻,在一问一答之中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在有条不紊的描写中,突出了这篇散文的核心,也突出了作者的美好理想,颇见艺术匠心。最后,写打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的情况。渔人在归途中虽然“处处志之”,但是,等到再访时,终究“遂迷,不复得路”。这就是暗示着桃花源并不存在。然而,作者并没有就此收笔,而是用刘子骥计划去探访而“未果”作结。这样写来,若有若无,亦真亦假,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扑朔迷离的境界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本文的艺术特点之三,是以白描见长,以自然取胜。作者描写桃花源的幽美,写景明丽,宛然如画,看似平淡,却富有诗意。语言简洁平易,淳朴自然,没有雕琢,没有藻饰,显示出口语化的倾向。一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言简意赅,含味无穷,是历来有口皆碑的名句。

猜你喜欢
  • 形容重视团队精神的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重视团队精神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团队精神”的诗句,形容团队精神的古诗句,形容团队精神的古诗句有什么。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元代佚名《连环计》译文:一根丝绞不成线,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

  • 欧阳修《与谢三学士唱和八首·昨日偶陪後骑同适近郊》全诗鉴赏

    堤柳才黄已落梅,寻芳弭盖共徘徊。桑城日暖蚕催俗,麦垅风和雉应媒。别浦人嬉遗翠羽,弋林春废锁歌台。归鞍暮逼宫街鼓,府吏应惊便面回。 作品赏析【原题】:与谢三学士唱和八首·昨日偶陪後骑同适近郊谨成七言四韵

  • 杜甫《空囊》全诗赏析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作品赏析【鹤注】诗言“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正史所谓在秦州拾橡栗以自给者,当是乾元二年作。翠柏

  • 祭文赏析·《祭妹文》(清·袁枚)

    祭文赏析·《祭妹文》(清·袁枚) 乾隆丁亥冬,

  • 写心性淡然的古诗词(从容淡定心性情怀的诗句)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写心性淡然的古诗词,内容包括从容淡定心性情怀的诗句,表示淡然人生态度的诗句,心情宁静淡然的诗句。1,《生年不满百》两汉:佚名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

  • 《得三七舍侄书云二月二十五日同族人至湖山赏赏析》

    【原题】:得三七舍侄书云二月二十五日同族人至湖山赏海棠花枝繁丽宛如神仙窟宅感而有作

  • 苏轼《书若逵所书经后》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经为几品,品为几偈,偈为几句,句为几字……”层层铺展的奇妙行文,带着今天的读者,走进了900余年前若逵所书的恢宏经书。

  • 好的古诗词推荐及理由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好的古诗词推荐及理由,内容包括推荐古诗以及推荐理由,推荐一首古诗词,并说推荐理由,推荐好的古诗及理由。推荐古诗:《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

  • 韦应物《花径》全诗赏析

    山花夹径幽,古甃生苔涩。胡床理事馀,玉琴承露湿。朝与诗人赏,夜携禅客入。自是尘外踪,无令吏趋急。

  • 陆游《卜算子·咏梅》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卜算子·咏梅① 陆游 驿外断桥边②,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①卜算子:万树《词律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