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十一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三十辐共一毂①,当其无,有车之用②。
埏埴以为器③,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④,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⑤。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条。三十辐,考工记曰:“轮辐三十,像日月”,即古时候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构成;“三十”取法于每月三十日这数。共:通“拱”字,有“拱卫”、“集中”的意思。毂:车轮中间凑辐插轴的部件。 ②无:指空处;以下“当其无”的“无”也作“空处”解。 ③埏:糅合。埴:粘土(字林)。 ④凿:打孔、打洞。户牖:门窗。 ⑤之:助词。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器的实体)给人便利,“无”(器的空处在其中)发挥了它的作用。
〔鉴赏〕 本章老子以常见的车、器、室三个实体——“有”为例,说明人们通常注重这些器物实体的有用,在于这些有用实体具有了空处——“无”,所以才有了它的作用:碗中空才能盛饭,室中空才能住人,以此提醒人们不可忽视“空”、“无”的作用。
在这里,老子实体性质的“有”、“无”不同于老子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本体论意义上的“有”、“无”;同样,这里的“无”也并非“无”(没有),而是指“空处”,如徐梵澄老子臆解说:“此无,皆所谓空处。”
处在上一章强调治身修性和下一章强调贵俭无欲中间的本章,老子突然用起车毂、器空、户牖来喻说“空处”的作用,这似乎有些蹊跷,难道是真如后人所言老子篇章被王弼重新排定而有所错出?然而转念想到,庄子不也同样用过社树无用而免受斧斤之患,来喻说社会全生避害在于以无用为大用吗?这样也就释然了。本章老子承上一章之治身修性,从器物对人有用,但不可忽视器物的空处在这中间起的作用,来喻说人在欲念占有那些于人有便利的“物”(有)时,同样需要有无对举,将凡事凡物看“空”,视天下名利为尘劳妄幻,风灯聚沫不足倾恋,这样下一章的“贵俭无欲”才能承接下去。
依唐白居易短歌行的说法,“世人求富贵,多为奉嗜欲”,就以读书求功名来说,“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读,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到了“三十登仕途,五十被朝服”,但人到五十登仕途被朝服又怎么样呢?却是“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如此想来过去汲汲于“有”,不都是“空”的吗?
然而,凡夫俗子难以悟彻,所以老子于此喻说,提醒人们。故此章也被河上公注解为:“治身者当除情去欲。”
当然,视“物”为“空”,并不等于“无”,如同上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一样,生活的辩证法就是如此,“以其无私”反倒能“成其私”,以其“无”(空)反倒能成其“有”,这就是老子有无并举的潜台词、有无相生的发展观,也是被人视为老子“狡猾”的一方面。
-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
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故应为我发新诗。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还凭流水送人归。层巅馀落日,草露已沾衣。
-
【3565】发明疾病的人(新版)(尤格•布雷希著,张志成译,左岸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3年5月,280元) △共11部分:①疗无止境;②医学童
-
【原题】:端常观察被旨入蜀迎母夫人所得赠行诗文成巨轴矣临别亦辱见索匆遽中愧乏好语掇拾诸公余意勉成四韵
-
旷达境界: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苏轼(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
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今日看嵩洛,回头叹世间。荣华急如水,忧患大于山。见苦方知乐,经忙始爱闲。未闻笼里鸟,飞出肯飞还。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名言: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句意: 事情没有比有效验更明确的了, 言论没有比有证据更确实的了。 出处: 汉·王充《论衡·薄葬》
-
《桃花源诗》 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 ① ,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 ② ,伊人亦云逝 ③ 。往迹寖复湮 ④ ,来迳遂芜废。相命肆农耕 ⑤ ,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⑥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