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古文观止》
最流行的古文选本。编选者吴楚材、吴调侯是两叔侄,他们生活在清初,没有功名,按照当时的标准看,都是无名之辈。他们编选这部古文观止的目的,无非是为初学写作的人提供一个范本,别无奢望。“观止”一词,出自左传: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乐舞,当看到“韶”舞时,便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观止”就是观赏到此为止,意思是尽善尽美。吴氏叔侄就把“观止”两个字拿来作了书名,言外之意就是,他们这部选本选录的是古文的精华。这虽然有“王婆卖瓜”之嫌,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的确算一个较理想的选本。首先,古文观止选录的文章,绝大多数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可供初学者反复玩味、细心揣摩;其次,它打破了过去选家的规矩,不但骈体文和散体文兼收,而且经史杂陈,可使读者一卷在手便能窥见各种文体的面貌;最后,全书选录先秦至明末二百二十二篇文章,分量适中。这三点对初学者来说,都是非常实际的,故古文观止一问世,便畅行不衰,与唐诗三百首同为古典文学普及读物的双璧。需要指出的是,吴氏叔侄的时代,作文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通过科举考试,也就是说,要会写“八股文”,这种文体在语言、结构、文体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他们编选古文观止的直接目的,就是帮助读者从名家名篇中揣摩八股文的秘诀,因此书中的评点也是根据“起承转合”的套数,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这些评点分析,尽管有些老生常谈,但大多还是非常精彩的。现代有些学者批评编选者是“八股眼光”,说是古文观止没有反映出古代散文发展的线索,没有照顾各种风格流派,遗漏了许多名篇,如果按照这种标准来编选,篇幅至少扩大十倍,古文观止也就不成其为古文观止了。
-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出处】唐白居易《 长恨歌 》 【翻译】渔阳的战鼓声震天动地,惊 乱了宫中《霓裳羽衣曲》的舞步弦音。 渔阳:唐代郡名,在今河北省蓟县一带, 原属平卢、范阳、河
-
【4347】历史的地理枢纽(〔英〕哈尔福德·麦金德著,周定瑛译,陕西人民出版社,74 2万字,2013年9月第1版,16元)三部分:[1]麦金德的部
-
君家旧淮水,水上到扬州。海树青官舍,江云黑郡楼。东南随去鸟,人吏待行舟。为报吾兄道,如今已白头。
-
【原题】:余壬戌春校试进士同事者五十五人至戊子岁因阅小录所存者止四人感而有作二首
-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作品赏析【注释】:一丘:指隐居山林。三径: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东林:庐山东林寺。“黄金”句喻处境窘困
-
常奴安得似方回,争望追风绝足来。若把翠娥酬騄耳,始知天下有奇才。
-
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咏海棠诗赏析
《海棠·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咏海棠诗鉴赏
-
欲入卢家白玉堂,新春催破舞衣裳。蝶衔红蕊蜂衔粉,共助青楼一日忙。
-
High Parra“Listen to the Whistle on the Frontier” Reading Answers with Translation and Appreciation "Listen to the Whistle on the Frontier" by Gao Shi is a magnificent poem that depicts the vastness and desolation of the frontier. The poet listens to t
-
【名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与译文]谁,什么。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因遭陷害去魏国避难。后来秦攻赵,赵王想再用廉颇,怕他衰老,派使者去探望他。他为求起用,一顿吃了一斗米的饭。赵王使者因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