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宋)辛弃疾
鹧鸪天·代人赋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中思家怀人的作品。
首两句是倒装,第二句讲离家时的情景,香笼里水沉香的香气渐渐消散,这种对物的精微的体察,传达出无言而别离的情绪,淡淡的哀怨,不舍的依恋,心与心的无碍交流。香篝,是燃香料的笼子;水沉,即水沉香。第一句则写出自己已经踏上征程满身征尘了。倒装着写,更见出征人怀家时那种频频回首的相思之态。征途不可逆,心的向往却是什么东西都羁绊不住的。
伴随着征尘和乡思的,是无边无尽美不胜收的景色。“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前一句仿佛是广角镜拍出的阔大画面,层峦叠嶂,草木葱郁,碧色满眼,雄奇壮阔;后一句则是特写镜头的细腻精致,无名野花在碧色映衬下在风儿吹拂下尽情地摇曳,纤柔优美。一大一小,一刚一柔,大小刚柔之间,可见作者情感的丰富及笔致的变化。
上片的四句,很象是进行曲的节奏,一强一弱又一强一弱,节奏跌宕错落,情境柳暗花明。征程之遥,相思之苦,河山之美,浑融不隔。
下片,作者具体地描写队伍及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在无限的相思中,在对自然景色瞻近观远的欣赏过程中,出征队伍不知不觉已走了一程又一程,人影历历,马鸣萧萧,旌旗翻飞,征途劳顿,作者的心也许已经如渐销的沉香,不再牵挂“香篝”所在了吧?不,“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时光流逝,山川阻隔,丝毫不能割断作者的相思,反而更增添了他的愁苦。回应篇首,怀人的情绪更加缠绵。作者满怀的相思无由排遣无处诉说,只有在心里暗自寻觅诗句,寄托情感。一路摇动马鞭苦苦吟哦,以至于把马鞭上的碧玉梢头都摇断了,这要比“捻断数茎须”的苦吟夸张得多。相思是美丽而愁苦的,为寄托相思而吟诗也并非乐事,可是,在作者夸张而传神的自我刻划中,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痴情相思者的痴态,也分明让我们感到,这种煞费苦心艰难造诗之举,正是主人公摆脱相思煎熬又寄托相思之情再好不过的方法了!
擅长豪放苍劲之作的辛弃疾写这样的小词,依然是大家手笔,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出乎其外更为入乎其内,小大之间,刚柔之间,进出之间,游刃有余。
-
留滞西山独可嗟,残春过尽始还家。落花纵有那堪醉,何况归时无落花。
-
作者: 邵之茜 【本书体例】
-
宋代有不少“惜春”词。暮在景色不外具柳絮纷飞,杜鹃哀呜,暮雨淅沥,抒发的不过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然而,女词人朱淑真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暮春景色表现得委婉多姿、细腻动人,在宋代诸多惜春之作中,显出它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词中首
-
宝历方无限,仙期忽有涯。事亲崇汉礼,传圣法殷家。晚出芙蓉阙,春归棠棣华。玉轮今日动,不是画云车。任贤劳梦寐,登位富春秋。欲遂东人幸,宁虞杞国忧。长杨收羽骑,太液泊龙舟。惟有衣冠在,年年怆月游。讲学金华
-
芣苢 作者: 董笔正 【本书体例】
-
萧索绕家云,清歌独隐沦。巢由不愿仕,尧舜岂遗人。一水无涯静,群峰满眼春。何当伴闲逸,尝酒过诸邻。
-
《草木篇》 流沙河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唐·白居易 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藤 他纠缠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o首,内容包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小学必背70首古诗,小学生必背的七十首古诗。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1.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北朝
-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归来使酒
-
【注释】:(盛仲交游祈泽寺,从佛龛中得弊纸,上书一律,末云“友人褚厓呈雪庭法师座前,洪武辛亥暮春书”。不知金陵何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