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名篇之左传·成公三年《知罃对楚王问》原文、鉴赏和解读
散文·历史散文·左传·成公三年知罃对楚王问
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报不榖。”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於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於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本文又题作“楚归晋知罃”。知罃,即荀罃,字子羽,亦称知武子,于鲁宣公十二年(前597)晋楚邲之战时,随其父荀首(知庄子,当时为晋下军大夫)参战。楚大夫熊负羁生俘知罃,荀首射杀连尹(官名)襄老,获其尸,又俘虏楚公子榖臣。九年后,荀首任晋国中军之佐,要求以襄老之尸和公子榖臣来赎回知罃。这实际是晋楚交换战俘的事务。楚共王开释知罃,许其返回晋国,自以为于知罃有不杀之恩,问知罃是否感恩戴德,又将如何图报。本文所记便是知罃的答辞。在左传中,本文可谓善写辞令的名篇,从中可以看出,知罃在楚被囚九年,没有挫折英锐之气,没有磨灭果毅精神,不愧是那个时代的勇武之士与忠贞之臣。
本篇情节单一,全以人物间的问答对话形式展开,一问一答,自然构成一个小段。楚共王连发四问,知罃连作回答。 问答紧凑,没有迟疑与间歇,一往一来,言辞话语生动展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及其教养和志趣的差异高下。尤其是就晋楚两国交换战俘一事,知罃与楚王出于不同的立足点,各自持有不同的态度和意愿。
楚王首先发问:“子其怨我乎?”从知罃的答辞中可见,他认为晋楚交战,本是两国之间的兵事,并非个人私斗。自己以不才被俘,陷为楚囚,这怨不得任何人,蒙楚惠不死,“又谁敢怨”! 知罃心志坦白,不迁怒,不委过,敢于检点自己的“不才”,事实上驳回了楚王计较私怨的话题。但楚王再问:“然则德我乎?”这实际是第一问的“正问”。从知罃的答辞可见,他认为晋楚“两释其囚(晋释榖臣,楚释知罃)”,自是两国以德相待,“以成其好”。如此交换俘虏是国家间的对等关系,谈不到对楚王个人感恩戴德:“其谁敢德”?这又委婉地驳回楚王要求报答的提问。显然,前两问是就思想情感方面提出问题,而后两问,则是楚共王明确地在行动上要求知罃作出报答。“子归,何以报我?”这是楚王的第三问,毫不掩饰他希图报恩的欲望。知罃是有原则的,他的态度严谨而明朗,不卑不亢,他认为自己对楚王无私怨可言,所以无怨可报;楚王对他无私德可言,所以无德可报。知罃的回答,使楚王第四问的语气已近乎强求和逼问:“虽然,必报不榖!”这一问如果说明显地表现出楚王执意求报的自私和浅薄,知罃的答辞则语重千钧,表示出守志不渝的精神。知罃所答,是他对归晋后命运的估计及免罪不死后的打算。知罃自认,活得忠勇,死得壮烈,成为一个志行高尚的武士,这就是对楚王最好的回报。从知罃的回答中,楚王也清楚地意识到他不可轻侮的精神,自叹道:“晋未可与争!”然后“重为之礼而归之”。
楚共王同知罃的一席对话,联系晋楚争雄的历史,可以说是有深刻政治含义的。自晋文公、楚成王登位以来,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晋楚之间发生了两次大战:城濮之战(前632)与邲之战(前597)。晋胜于城濮,楚胜于邲,由此形成晋楚不两立、世代为劲敌的形势。这次晋楚相互归还战俘,只是两国争霸中一段平缓的插曲,此后十三年就又大战于鄢陵。此时楚共王深知,荀首任晋中军之佐,身居权要,而知罃又是他的爱子,知罃归晋后不仅可以免死,而且可能被重用。因此楚王的发问是有其隐秘的用心和政治企图的。他向知罃邀恩求报,意在笼络知罃成为亲楚卖晋的“内线”,但是他显然小看并低估了知罃的志气和意念。
作者在文中着力记述知罃坦荡磊落的言辞,用心全在表彰他历经九年囚禁,不改忠贞报国之志,成为光照史册的楷模。本篇中知罃的全部答辞,恭谨严肃,勇毅自重,有理有节,朴素无华。 言语中凡提及宗国、国君,皆依礼用敬语,自称臣、累臣或累囚。反驳楚王,全用舒缓语气,委婉而不随,坚毅而不躁。这表明知罃在礼仪方面的教养,虽然身在缧绁,仍不失威仪;辞令虽然简短,却于君国大事、个人生死荣辱取舍分明。在没有摆脱死亡威胁之前,依然能够如此正气凛然地从容对答,更显示出知罃形象的光辉。全篇塑造了一个甘为宗国得益舍死忘身的武士形象,对后人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
我触摸到了黄河的体温我无数次站立在地图前,眺望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专注而痴迷。我也曾无数次梦见自己向黄河涉水而去,旅程漫长而繁丰。穿
-
鸱夷双白玉。此玉有缁磷。悬之千金价。举世莫知真。丹青非异色。轻重有殊伦。勿信玉工言。徒悲荆国人。 作品赏析【注释】:原序:丙戌岁,余从左补阙乔公北征。夏四月,军幕次于张掖河。河州草木,无他异者,惟有仙
-
国学名句“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出处和解释
【名句】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语出《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注引《江表传》。能充分发挥和利用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就会所向无敌。
-
承华东署三分务,履道西池七过春。歌酒优游聊卒岁,园林潇洒可终身。留侯爵秩诚虚贵,疏受生涯未苦贫。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张良、疏受并为太子少傅。]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写好文章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文章写得好”的诗句,写好作文的古诗,有关写好作文的古诗。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弛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
名言: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弛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 注释: 弛: 松弛, 指放下担子。 句意: 堵塞住贪求财物的道路, 才能够开辟宏扬道义的大门; 放下肩上世俗的东西, 才能够挑起圣
-
名言: 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 注释: 进善之旌: 进善言的旌幡, 进言者站在幡下发表意见。诽谤之木: 传说舜帝设立的用来议论是非, 指责过失的木柱, 可将统治者的
-
柳亸莺娇花复殷,红亭绿酒送君还。到来函谷愁中月,归去磻谿梦里山。帘前春色应须惜,世上浮名好是闲。西望乡关肠欲断,对君衫袖泪痕斑。
-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操持纪纲地,喜见朱丝直。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挥泪临大
-
耿耿旅灯下,愁多常少眠。思乡贵早发,发在鸡鸣前。九月草木落,平芜连远山。秋阴和曙色,万木苍苍然。去秋偶东游,今秋始西旋。马瘦衣裳破,别家来二年。忆归复愁归,归无一囊钱。心虽非兰膏,安得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