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赵泰 》全文和鉴赏
说初死之时,梦有一人,来近心下。复有二人,乘黄马,从者二人,来扶泰腋,径将东行,不知可几里。至一大城,崔嵬高峻,城色青黑,状锡。将泰向城门入,经两重门,有瓦屋可数千间,男女大小,亦数千人,行列而立,吏著皂衣,有五六人,条疏姓字,云当以科呈府君,泰名在三十。须臾,将泰与数千人男女一时俱进。府君西向坐,简视名簿讫,复遣泰南入黑门。有人著绛衣,坐大屋下,以次呼名, 问生时所事:“作何孽罪?行何福善?谛汝等辞,以实言也。此恒遣六部使者,常在人间,疏记善恶,具有条状,不可得虚。”泰答:“父兄仕宦皆二千石,我少在家修学而已,无所事也,亦不犯恶。”乃遣泰为水官监作使,将二千余人,运沙裨岸,昼夜勤苦。后转泰水官都督,知诸狱事,给泰马兵,令案行地狱。
所至诸狱,楚毒各殊。或针贯其舌,流血竟体。或披头露发,裸形徒跣,相牵而行。有持大杖,从后催促。铁床铜柱,烧之洞然,驱迫此人,抱卧其上,赴即焦烂,寻复还生。或炎炉巨镬,焚煮罪人,身首碎堕,随沸翻转。有鬼持叉,倚于其侧。有三四百人,立于一面,次当入镬,相抱悲泣。或剑树高广,不知限量,根茎枝叶,皆剑为之,人众相訾, 自登自攀,若有欣意,而身首割截,尺寸离断。泰见祖父母及二弟,在此狱中,相见涕泣。
泰出狱门,见有二人赍文书来,语狱吏,言有三人,其家为其于塔寺中悬幡烧香,解救其罪,可出福舍。俄见三人, 自狱而出, 已有自然衣服,完整在身。南诣一门,云名“开光大舍”,有三重门,朱彩照发。见此三人,即入舍中,泰亦随入。前有大殿,珍宝周饰,精光耀目,金玉为床。见一神人,姿容伟异,殊好非常,坐此座上。边有沙门立侍,甚众。见府君来,恭敬作礼,泰问:“此是何人,府君致敬?”吏曰:“号名世尊,度人之师,有顷令恶道中人,皆出听经。”时云有百万九千人,皆出地狱,入百里城。在此到者,奉法众生也。行虽亏殆,尚当得度,故开经法,七日之中,随本所作善恶多少,差次免脱。
泰未出之顷, 已见十人升虚而去。出此舍,复见一城,方二百余里,名为“受变形城”。地狱考治已毕者,当于此城,更受变报。泰入其城,见有土瓦屋数千区,各有坊巷,正中有瓦屋高壮,阑槛采饰。有数百局吏,对校文书。云杀生者当作蜉蝣,朝生暮死;劫盗者当作猪、羊,受人屠割,淫溢者作鹤、鹜、獐、麋;两舌者作鸱枭、鸺鹠;捍债者为驴、骡、牛、马。泰案行毕,还水官处。主者语泰:“卿是长者子,以何罪过,而来在此?”泰答:“祖父兄弟,皆二千石。我举孝廉,公府辟,不行。修志念善,不染众恶。”主者曰:“卿无罪过,故相使为水官都督,不尔,与地狱中人无以异也。”泰问主者曰:“人有何行,死得乐报?”主者惟言:“奉法弟子,精进持戒,得乐报,无有谪罚也。”泰复问曰:“人未事法时,所行罪过,事法之后,得以除否?”答曰:“皆除也。”语毕,主者开滕箧,检泰年纪,尚有余算三十年在,乃遣泰还。临别,主者曰:“已见地狱罪报如是, 当告世人,皆令作善。善恶随人,其犹影响,可不慎乎?”
时亲表内外侯视泰者,五六十人,同闻泰说。泰自书记,以示时人,时晋太始五年七月十三日也。乃为祖父母二弟延请僧众,大设福会。皆命子孙改意奉法,课劝精进。时人闻泰死而复生,多见罪福,互来访问。时有太中大夫武城孙丰,关内侯常山郝伯平等十人,同集泰舍,款曲寻问,莫不惧然, 皆即奉法也。
赵泰是六朝志怪中第一次详尽描写地狱的小说,刘义庆幽明录中也有一篇以此为篇名的,几达九百余字,而本篇更有千字以上,在魏晋时实在算得上是宏篇巨制了。两篇赵泰,文字多有差异,而内容上的出入却不大。本篇作者王琰乃释门弟子,弱冠前即从高僧受戒,他力图形象地刻画阴间的骇人情景,劝戒人们奉佛为善,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
主人公赵泰出身仕宦,在乡里推为孝廉,精通经典史籍,仕途也算得意,做到了中散大夫,只是乐极生悲,三十五岁时亡于暴病。这本是一件寻常事,但作者没有让他因之逝去,而是将其行踪转到了阴间。在“著绛衣”者面前,作者的倾向表露得再明白不过了,“作何孽罪?行何福善?”在阳间作孽的人,下地狱要干重活,而赵泰因答:“亦不犯恶”,被遣为“水官监作吏”。转回阳间前,作者又不厌其烦地再次阐述其主题。“泰问主者曰:‘人有何行,死得乐报’?主者惟言:‘奉法弟子,精进持戒,得乐报,无有谪罚也。’”赵泰进一步问:人在未奉佛法前所作的恶,信佛之后能解除吗?主事回答得很干脆:“皆除也。”赵泰也随之回到了人间。作者的意思应该有两点,一是信佛,二是除恶。即便是前者,在当时也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必是有感于世态的动乱而发。
作品在艺术上是极具特色的,它用奇特、丰富的想象力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以达到弘明释义的目的。为了劝戒,要写地狱之苦,于是勾勒出种种骇人之状,生动、逼真、细致,“所至诸狱,楚毒各殊。或针贯其舌,流血竟体;或披头露发,裸形徒跣,相牵而行。……”如亲闻其哀号,亲见其腥血,呼吸之气为之屏结,恐怖若此,以警世人。你不是要作恶吗?那么,不妨到这儿来试一试吧。
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形成阴间两地的巨大反差,是本文艺术上的又一特点。“案行地狱”时,作者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极言用刑之酷,罹者之悲,处处皆是惨不忍睹之状,令人不寒而栗。泰见“祖父母及二弟在此狱中,相见涕泣”,更使人感到亲临其境。答主事问时,泰称其祖父、兄弟生前皆二千石,沦落至此,可见曾行不义,作者巧妙地点出:行恶者必然在此备受磨难。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赵泰走出地狱门,进入“开光大舍”,那里“光彩夺目”,神人高坐,别是一番境地。此间众生“行虽亏殆,尚当得度,……七日之内,随本所作善多少,差次免脱。”对比已经形成。此后入的“受变形城”,更让人知道,作恶者来世将变为禽畜供人驱使,使泰在惊悚之余,情不自禁地发问:“人有何行,死得乐报?”对比引起主题的深化。
六朝以前的小说,多注重情节的叙述,少有场景描写,而赵泰在这一点上显示了不容忽视的进步。赵泰到了地狱外,只见:“崔嵬高峻,城色青黑,状锡。”到了开光大舍:“有三重门,朱彩照发……前有大殿,珍宝周饰,精光耀目,金玉为床。”到受变形城:“见有土瓦屋几千区,各有坊庵。正中有瓦屋高壮,阑槛采饰。”这种细腻的场景描写与以往小说单调、简约的特点形成鲜明对照。同时,对渲染气氛,突出作者创作意图,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诵读封底,内容包括有关古诗的研究性学习的封面和封底,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经典诵读封面紫色,小学生经典古诗词朗诵末尾。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和方法李知郿近年来,对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问题,学术界看法不一。支持者认为,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是继承中华文
-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出处】唐李白《 短歌行 》。 【意思】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转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用北斗酌酒浆,每条龙都各劝其一觞酒
-
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绿章封事咨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金家香弄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作品赏
-
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此日使君不强喜,早春风物为谁妍。青衫公子家千里,白发先生杖百钱。曷不相将来问病,已教呼取散花天。 作品赏析【原题】:立春日,病中邀安国,仍誧率禹功同来。仆虽不能饮,当请
-
《晏子春秋》 晏子使楚 (1) ,楚人以晏子短 (2)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3) 。晏子不入,曰: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4) 。见楚王。王曰
-
【名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语出宋代辛弃疾《太常引》词。听人讲,要是砍去了摇曳起舞的桂树,那月亮的光辉就会更加多起来。比喻只有除去那些祸国殃民的好人,国家才会重现光明。斫:砍。桂:传说月亮上
-
妙龄驰誉百夫雄,晚节忘怀大隐中。悃愊无华真汉吏,文章尔雅称吾宗。趋时肯负平生志,有子还应不死同。惟我闲思十年事,数行老泪寄西风。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晓起对笔架山 正义讴歌志未阑,卑风犹炽意难安。 此生不舞如椽笔,愧对门前笔架山。诗词类别:即事感怀来源:《八桂四百年诗
-
西来为看秦山雪,东去缘寻洛苑春。来去腾腾两京路,闲行除我更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