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善不受报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善不受报

中国化的因果报应及神不灭论思想不仅引起了反对佛教的一方的责难,也招致了大乘空宗学者鸠摩罗什的尖锐批评。鸠摩罗什曾与慧远多次书信来往,但始终未能说服慧远真正接受大乘空宗的思想。由于以慧远为代表的中国僧人不能理解“诸法性空”真实含义,就难免对生死轮回产生执着,认为轮回是实,报应不爽,自然也就不可能除尽中国儒家的影响。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佛教伦理就不能摆脱儒家伦理附庸的地位而真正显示它的出世伦理的超越本质。在中国僧人尚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尽解佛教的根本大意之时,竺道生孤明先发,从而开创了中国佛教的新篇章,也为佛教伦理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竺道生曾师事鸠摩罗什,对中印两种伦理观都有完整准确的把握。他对涅槃佛性有深刻独到的理解,主张含生之类,皆有佛性,一阐提人(不信佛法,善根断尽)亦能成佛。还根据佛性理体不能分割,只能全体顿见,不能分而知之的观点,提出“顿悟成佛”义。
竺道生从上述观点出发,在伦理方面上也关注到神不灭论、轮回实有的缺陷,提出“善不受报”,对中国化的因果报应思想进行了有力的否定和批判,有利于纠正时人对印度佛教的误解和克服因果报应思想在道德上的局限性。因果报应的思想在道德上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具有促使人类去恶行善的作用,报应的力量对众生是一种预先的警告和最后的审判、惩罚。相信报应的存在就会在行为上小心谨慎,努力多做善事,不杀生,不好色,敬事三宝,帮助他人,以期避免得到坏的报应,力求得到好的报应,来世得生善道,享受世间的幸福、快乐。这在客观上有助于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发挥和发展人性中善的一面,避免并改变人性中恶的一面。但另一方面,这种对报应的惧怕和期待无助于从主观上提高众生的道德水平。由于相信报应而行的善只是一种有限的善,不完美的善,由此而生的道德标准也只是世俗的低级标准。由于惧怕恶报而不行恶,心中的恶念并不曾取消,由于期待善报而行善事,心中的善念并非纯正的善念,事实上只是一种自私的想法,只是为个人将来的利益,尽管客观上达到利他的善的效果,主观上的真正的纯善之心却不能由此而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点,道生才立“善不受报”义。认为发自本心的纯善是自然而然地表现为外在的善行的。这种善行只是由于本来的清净善心,不是由于未来的果报作用的影响。由这种纯善之心导致的善行才是纯粹的善行,是一种完全利他的行为,尽管这种利他的行为在客观上也会导致利己的结果,但这种利己的结果不是主观的意愿,也不是行为的目的和原因。这种发自本心的纯善之行会对受助者产生纯善的无负担的效果,如若行善者是为了期待果报而行善,受助者就必须想着将来如何回报,这种行善只是一种“贷款”,而纯善之行则会使受助者毫无负担,不用回报。因此“善不求报”是“善不受报”的第一层意义。
“善不受报”的第二层意义是“善不当报”。这是更深刻的意义。因为从出世的观点来看,所有的业皆是杂染恶业,所有报都是导致众生不自在的恶报。因此,“善不当报”。如若行善是为了期待果报,这种善就不是纯粹的,就是一种有限的有漏的善业,必然受报,而这种善行的受助者就必须准备将来有所回报,这种回报也必是一种善业,恩恩相报,轮转无穷,这就必然使双方都沉迷于生死轮回之中,与冤冤相报的结果并无本质的差别。如若行善是发自本心的纯善,纯善不期报应,也不受报应,因为纯善是本心之性,不是一种业行,如此受助者不必回报,也不造业,这样就摆脱了因果报应,出离了生死轮回。对纯善来说,无施者。因为施者无施善之心,自然无施;同时也无受者,因为受者无受助之心,自然无受。如此无施无受,自非业行,自然出离报应轮回,得至佛地。
“善不受报”的真正意义是不仅在因位上“善不当报”,而且在果位上“善不受报”。因为纯善之心是众生的清净本心,只有断除我法二见,去除一切无明贪欲,才能得此本来纯善之心,即菩萨与佛之心,如此自然出离三界,得入涅槃。因此善必不受报,受报则非善。因为真正的善不是世俗的道德要求,不受因果报应,这就从世间伦理过渡到出世间伦理,体现了佛教伦理的根本特征。
道生“善不受报”义还体现了助人者与被助者,施善者与受善者之间的完全平等关系。行善者因为无求果报的意愿,也不认为自己所做的是一种了不起的善事,不存行善之心,只是任心而行,是善心的自然流露,自然也就不把受善者视为接受自己帮助,需要自己同情的人,不会以此沾沾自喜,也不会以此傲慢他人。而对接受帮助的人来说,由于助者是未存心助人,不求得到报答,也就不必存回报之心,不会由此感到自己是受了别人的恩惠,产生自卑的感觉。这样双方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这种平等的关系是不同于儒家伦理的等级关系的。儒家所讲的“仁”,往往带有上层对下层的施舍意味,体现了一种不平等的“爱”的关系。譬如孔子所讲“仁者爱人”,一般是指君主、统治者、有道德的君子对下层人民的爱。下对上则讲“敬”、“畏”。对儒家伦理来说,根本不存在双方完全平等的爱和帮助的关系。其道德只是一种世俗的有限的道德,因为儒家执着于君臣、父子等级上下分别关系,缺乏平等和超脱的精神。佛教伦理的平等精神和纯善之心对儒家伦理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有助于改变其狭隘性和局限性,减弱其尊尊、亲亲的自私的宗法特征,有利于中国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伦理文化的发展。两种伦理思想经过长期的相互斗争,相互妥协及融合,构成中国伦理的主流。
猜你喜欢
  • 苏轼《徐使君分新火》全诗鉴赏

    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沟中枯木应笑人,钻斫不然谁似我。黄州使君怜久病,分我五更红一朵。従来破釜跃江鱼,只有清诗嘲饭颗。起携蜡炬绕空屋,欲事烹煎无一可。为公分作无尽灯,照破十方昏暗锁。

  • 千家诗《雷震·村晚》题解与鉴赏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1]。 牧童归去横牛背[2],短笛无腔信口吹[3]。 [作者简介] 雷震(生卒年不详)

  • 苏轼《龙尾砚歌》全诗鉴赏

    黄琮白琥天不惜,顾恐贪夫死怀璧。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於石。与天作石来几时,与人作砚初不辞。诗成鲍谢石何与,笔落锺王砚不知。锦茵玉匣俱尘垢,捣练支床亦何有。况瞠苏子凤咮铭,戏语相嘲作牛後。碧天照水

  • 小学有多少古诗词(小学1一6年级所有古诗汇总)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有多少古诗词,内容包括小学1一6年级所有古诗汇总,小学有多少首古诗,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古诗一共有多少首。人教课标版一到六年级古诗词集锦(精华) 【一年级上册】 画 唐朝•王维 静夜思 李白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五经笥 边韶》原文、出处、述要和作者资料

    边韶字孝先,陈留浚仪人也。以文章知名,教授数百人。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嘲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韶潜闻之,应时对曰:“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

  • 杜牧《偶游石盎僧舍 宣州作。》全诗赏析

    敬岑草浮光,句沚水解脉。益郁乍怡融,凝严忽颓坼。梅纇暖眠酣,风绪和无力。凫浴涨汪汪,雏娇村幂幂。落日美楼台,轻烟饰阡陌。潋绿古津远,积润苔基释。孰谓汉陵人,来作江汀客。载笔念无能,捧筹惭所画。任辔偶追

  • 唐宋八大家·墨竹赋

    墨竹赋墨竹赋 【原文】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126]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127],振荡风气,春而

  • 我想学一首杜甫的诗作文,《我心中的杜甫》作文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我想学一首杜甫的诗作文,内容包括《我心中的杜甫》作文,当提笔写作文时,我会想起杜甫的一句古诗是什么,介绍杜甫的诗的作文800字速度快快快快。我心中的杜甫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

  •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赏析和鉴赏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 《咏怀(其十一)·[魏]阮籍》原文与赏析

    [魏]阮籍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三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