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题 解】
“天净沙”,曲牌名。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意思是秋天的思绪。这是一篇悲秋的小令,作者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顾曲麈谈也赞其“直空今古”,“明人最喜摹仿此曲,而终无如此自然,故余以为不可及者此也”。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秋士易感”成为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在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九辩里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赋里陆机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文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却是相通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曲子也抒写了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的思乡愁情。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却容量巨大,可见语言极为凝练,且整首曲子寓情于景,创造出一种深幽的意境。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夕阳”、“古道”等意象,本来就是一些易于让人愁思一触即发的秋色,加之时值黄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这种满目冷清萧瑟之景想到自己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羁旅的愁苦,从而在心头涌出愁思万缕。加上恬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景物的叠加构成对比鲜明的画面,情自然从景中流露出,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羁旅情思。后两句最绝处是在“马”之前下一“瘦”字,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这样一首格调苍凉、笼罩着愁云惨享的天净沙·秋思,蕴藉着游子绵绵不绝的愁绪,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难怪此曲被誉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
-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202
-
[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道光十
-
九庙无尘八马回,奉天城垒长春苔。咸阳原上英雄骨,半向君家养马来。
-
新竹陆游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
-
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 [2] (《诸葛亮集》、《北堂书钞》、《诸葛孔明全集》) 校注 [1]本文在《诸葛孔明全集》中的题目为《如秤帖》。 [2]二句是说我的心就像秤一样公平,不会人为地制造不
-
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此诗借草取喻,虚实兼写
-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
-
衰残与世日相疏,惠好唯君分有馀。茶药赠多因病久,衣裳寄早及寒初。[所寄赠之物皆及时。]交情郑重金相似,诗韵清锵玉不如。醉傅狂言人尽笑,独知我者是尚书。 作品赏析【注释】:继之尚书自余病来寄遗非一,又蒙
-
原文 上于诸王 1 友爱特甚,常思作长枕,与诸王同起卧。诸王有疾,上辄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形忧于色。左右或开谕进食,上曰:“弟兄,吾手足也。手足不理 2 ,吾身废矣,何暇更思美食安寝邪?”上于东都 3
-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出处】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译注】远望巍峨的三山,云遮雾 罩,好似一半落在青天之外,秦淮河二水 分流,白鹭洲横截其间。三山:山名,在 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三峰并立,南北 相连,故名。二水:指秦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