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完生,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卜完[3],卦得观之否[4]:“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5]?”
厉公者,陈文公少子也[6],其母蔡女。文公卒,厉公兄鲍立,是为桓公。桓公与佗异母。及桓公病,蔡人为佗杀桓公鲍及太子免而立佗,为厉公[7]。厉公既立,娶蔡女。蔡女淫于蔡人,数归[8],厉公亦数如蔡[9]。桓公之少子林怨厉公杀其父与兄,乃令蔡人诱厉公而杀之。林自立,是为庄公。故陈完不得立,为陈大夫。厉公之杀,以淫出国,故春秋曰“蔡人杀陈佗”[10],罪之也。
庄公卒,立弟杵臼,是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杀其太子御寇。御寇与完相爱[11],恐祸及己,完故奔齐。齐桓公欲使为卿[12],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13],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桓公使为工正[14]。齐懿仲欲妻完[15],卜之,占曰:“是谓凤皇于蜚,和鸣锵锵[16]。有妫之后,将育于姜[17]。五世其昌,并于正卿[18]。八世之后,莫之与京[19]。”卒妻完。完之奔齐,齐桓公立十四年矣。
【段意】 写陈完身世及因陈内乱亡奔齐国的全过程。所记周太史和懿仲的两次卜完,都预言陈完之后将在姜齐兴盛。
字数:560[1]陈完:即田敬仲完。陈国贵族公子,因陈国内乱而奔齐,齐桓公用陈完为工正,食采邑于田,改姓田。田与陈古音相通。完死后谥敬仲。
[2]陈厉公佗:据索隐,当为陈厉公跃。陈国第12世诸侯。陈为舜之后,周武王时始封于陈。
[3]卜完:为陈完占卦。
[4]卦得观之否:卦象从观卦变而得到否卦。观、否(pi),并卦名,坤下巽上为观,坤下乾上为否。
[5]这段话是周太史对卦象的解释,大意是:卦象是有国土的吉兆,利在天子,为天子宾客,将应验在子孙身上。陈国衰微以后,陈的子孙将在异国兴起,这个国一定姓姜,是四岳的后代。事物情况不可能两相兴旺,陈国衰微了,恐怕在异国的子孙将兴吧!
[6]陈文公:名圉,陈国第11世诸侯。
[7]此处与左传不合。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杜预注:“五父,陈佗也。”又据左传及陈世家,桓公乃病卒,非弑而死。
[8]数(shuo):多次。
[9]如:到……去。
[10]见春秋桓公六年。
[11]相爱:相友善。
[12]齐桓公:名小白,姜姓齐国第16代国君,春秋五霸之首。
[13]羁旅:寄身异国为客。负檐:即负担,比喻作苦力。檐,通“担”。
[14]工正:官名,主管百工。
[15]妻完:把女儿嫁给陈完为妻。案:据左传,懿仲为陈国大夫。
[16]是为二句:凤凰鸟比翼双飞,和鸣声动听悦耳。蜚,通“飞”。
[17]有妫(gui)二句:有妫氏的后代,将在姜姓之国成长。陈氏祖先为妫姓。
[18]五世二句:五代以后发迹,与正卿并列。
[19]八世二句:八代以后,没有人可与之比大。京,大。
-
古文观止·清文·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
论题解析 [解题]博学(erudition),即广泛地学习,也可指学识渊博。博学者知识丰富,胸襟远大,思路开阔,能成就大业。博学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入钻研。 [析题]什么是博学?博学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
古文·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1),
-
菩萨丛中惠眼,硕人诗里娥眉。天上人间真福相,画就描成好靥儿。行时娇更迟。劝酒偏他最劣,笑时犹有些痴。更著十年君看取,两国夫人更是谁。殷勤秋水词。
-
南陌春将晚,北窗犹卧玻林园久不游,草木一何盛。狭迳花障迷,闲庭竹扫净。翠羽戏兰苕,赪鳞动荷柄。念我平生好,江乡远从政。云山阻梦思,衾枕劳歌咏。歌咏复何为,同心恨别离。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贾谊才空
-
【名句】其始不立 ① ,其卒 ② 不成。 【注释】①立:确定好策略。②卒:结果。 【释义】开始时没有确定好策略,就一定没有好的结果。 【点评】只要有了好的开始,才能有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苏轼《思治论
-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辅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
国学名句“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出处和解释
【名句】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语出《淮南子·人间训》。天下有三种危险:好的品德少而受到的恩宠多,这是第一种危险;才能低而官位高,这是第二种危险;
-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哲理事理·辩证”类的诗句。 诗人通过极为常见的生活现象,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即任何事物都
-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2) ,世人甚爱牡丹 (3)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 ,濯清涟而不妖 (5)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