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湖上赏析》
这是一首湖上怀古的作品,它反映出了一种世事浮沉的消极思想。
这首诗开头一句写出了诗人秋日泛舟闲游时间、地点,言简意赅;紧接着一句道出了太湖上的景致,同时也烘托出诗人的心境。这两句既写景,又抒情,情由景生,景带情思,情景交融。尤其一个“愁”字,直抒胸臆,点出了诗人抑郁的情怀。崔颢有诗黄鹤楼中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样是日薄西山,同样是迷离烟波,虽然诗人所想的不相同,但其心境是相同的。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两句是这首诗的题旨所在,意思是千百年不断发生的事都有随着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俱随着湖水向东流去。太湖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此日的湖波依旧,往日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却是灰飞烟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名利争夺、打打杀杀都随着历史的车轮销为匿迹。唯一不变的,只是那一道江水,作为历史的见证,作者在这里告诫世人要跳出名利,淡漠名利,淡泊一生,因为“是非成败转头空”。作者用低精神财富的笔调,委婉地道出名利的虚无,既有了道家的出仕思想,又表达了作者的清风明月般的胸怀。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是相邻的两个诸侯国,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同太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诗人泛舟湖上,秋风萧瑟,落日烟波,触目所见,处处皆可生愁。然身临此境,最易令人发生感慨的,自然是历史上吴越争霸的故事了。当时吴被灭亡而越称霸,都已成为往事陈迹,所以说是“浮沉千古事”,早已付诸东流,没有谁来问了。全诗流露出诗人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心情。
秋日湖上这首诗浅易近人,文情并茂,诗人既点出了世事如白驹过隙,变幻莫测的原理,也道出了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及探索。千百年来人们对它议论不一。此诗的妙处在于要言不烦,寥寥数语就将今与古、虚与实、景与情融合起来,古今一概,寓虚于实,情景不分。
-
(清)袁枚 高台击筑忆英雄①,马上归来句亦工②。 一代君臣酣饮后, 千年魂魄故乡中③。 青天弓剑无留影, 落日河山有大风④。 百二十人飘散尽⑤,满村牧童是歌童⑥。 泣下龙颜气概粗⑦,子孙世世免全租⑧。
-
[汉]民歌 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不实,黄爵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此诗收在《乐府诗集》第八十八卷,属《杂歌谣辞》,为乐府古辞。该篇与上一篇“燕燕尾涎涎”,在《汉书·五行志》中都被解
-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先秦散文·列子·说符篇(节选)》原文鉴赏 宋
-
《邹浩·座右铭并序》原文注释与译文 先君之丧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出处】唐韩翃《 寒食 》。 【意思】春日的长安城,处处是柳絮飞花,时逢寒食,宫中柔柳轻扬,随风拂荡夭斜。日暮时分,汉宫所赐蜡
-
这首《长安秋夜》颇具特色,因为这不仅是李德裕的诗,而且是诗的李德裕。它像是一则宰辅日记,反映着他从政生活的一个片断。 中晚唐时,强藩割据,天下纷扰。李德裕坚决主张讨伐叛镇,为武宗所信用,官拜太尉,总理戎机。“内官传诏问戎机”,表面看
-
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柳丝搭在玉阑干。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晚晴台榭增明媚。已拼花前醉。更阑人静月侵廊。独自行来行去、好思量。
-
【原题】:久不雨里河舟不可行戚桥平氏小舫在东壩予介绍假之行
-
古文·夸毗 顾炎武“天之方& xeb21;, 无为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