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 凉州词 三赏析》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曲能不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凉州沦陷未收的原因,是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张籍的第三首诗正是表达这个思想主题,而诗的风格迥然有别。“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这两句写景,点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以及景象的荒凉萧瑟。“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随着边城四镇的失守,凤林关亦已沦陷。在吐蕃异族野蛮掠夺、横暴奴役下,凤林关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岁岁年年只见寒水东流,白草丛生,黄榆遍地,一片萧条。这里,诗人既用“白草黄榆”从空间广度来写凤林关的荒凉,又用具体数字“六十秋”从时间深度来突出凤林关灾难的深重。“六十秋”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从公元762年(唐代宗初年)四镇失陷,到诗人公元824年写这首诗时,已是六十年还未收复。国土失陷如此之久,边民灾难如此之深,为什么没有收复?原因在哪里?由此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前句写边将责任的重大。“皆承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厚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是他们的天职。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的铁蹄下,这不是国政内虚、边力不足。后一句直指原因:守边的将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边将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却不去尽职守边、收复失地,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这两句一扬一抑,对比鲜明,有力地谴责了边将忘恩负义,长期失职,实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叹。
此诗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诗人不是从正面围绕主题来叙述,而是从侧面落笔,这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色。一、二两句从空间和时间描写边城深重的灾难,看来似乎是控诉吐蕃的侵占罪恶,而联系最后一句“无人解道取凉州”来看,诗人的用意是在用现实来谴责边将,正是他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第三句以鲜明的对照,严正谴责边将无才无德,面对失去的山河熟视无睹。这一景一情,从侧面有力地突现了卒句主旨的表达,义正辞严,酣畅淋漓。
-
微官何事劳趋走,服药闲眠养不才。花里棋盘憎鸟污,枕边书卷讶风开。故人问讯缘同病,芳月相思阻一杯。应笑王戎成俗物,遥持麈尾独徘徊。
-
往年南征,岁末乃还,适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托名荣,贵为乖离乎! [2] 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 [3] 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
-
【名句】学而不已 ① ,阖棺 ② 乃止。 【注释】①已:停止。②阖棺:盖上棺材。 【释义】学习不要停止,直到死了才可以停止。 【点评】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韩婴《韩诗外
-
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川合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扁舟不独如张翰,白帽还应似管宁。寂寞江天云雾里,何人道有少微星。 作品赏析卢氏编在奉酬严公之后,今从之。赵曰:公自注云:“严自东川除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拉丁美洲文坛十分活跃,特别在小说创作方面,各种流派和倾向的作品纷纷涌现。其中结构现实主义不仅在拉丁美洲成就突出,影响很大,而且它还超越了拉美的洲界,成为当代世界文坛颇有影响的
-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是我国著名的自然山水园林。它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弘历为庆祝其母60寿辰而开始修建的,初名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坏。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又挪
-
【原题】:日望冉雄飞之来久不闻近耗因成鄙句以见翘然之思
-
名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注释: 生死以: 死去也心甘情愿。生死, 偏义复词, 此指死。 句意: 如果有利于国家, 即使去死也心甘情愿, 哪里还会因为是祸就避开, 是福就去追求呢!
-
惯于长夜过春时②, 挈妇将雏鬓有丝③。 梦里依稀慈母泪④, 城头变幻大王旗⑤。 忍看朋辈成新鬼⑥, 怒向刀丛觅小诗⑦。 吟罢低眉无写处⑧, 月光如水照缁衣⑨。 【注释】 ①这首诗写于1931年2月。据
-
【原题】:正冬御殿上寿乐章八首其七赐群臣第三盏酒宫悬作正安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