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融上人兰若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
【名句】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注释与译文]笳,胡笳,古代军中号角。倚剑白云天,化用宋玉《大言赋》“长剑耿耿倚天外”句,意为长剑靠着蓝天,这里用以歌颂守边战士的高大形象。诗句描写了边疆的悲凉
-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2] ,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 [3] ,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4] 。中贵人走广 [5] 。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6]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7] 。三人亡马步行
-
悼亡妻妻亡于二零零七年一月二十一日,当天发出的哀启,是匆匆写成,由周实和王平两位朋友帮忙快印发出的,全文如下:我妻朱纯已于本日凌晨
-
寒日照穷巷,荆扉晨未开。惊闻远方信,有客渡江来。开缄复何喜,宛若见琼瑰。一尔乖出处,未尝持酒杯。官闲隐朝市,岁暮惨风埃。音书日可待,春鴈暖应回。
-
1“更多的时候,是往年开过的花继续开往年下过的雨,继续下”“枯木和青草,将往年发过的芽一一重来一遍”他们说的是,桃李春风在浩荡中喜
-
汨渚沉沉不可追,楚人犹自吊湘累。灵均未免争琼糈,却道蛟龙畏色丝。
-
【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与译文]嫩荷叶刚在水面露出一个尖角,就早有蜻蜓站立在上面了。诗人描绘的池上景物清雅可爱,细致入微。读者可从蜻蜓的静态联想到早已飞来的动态,余味无穷。现在引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品赏析【注释】:①密州
-
不忍按【原典】许圉师①为相州刺史,以宽治部。有受贿者,圉师不忍按②,其人自愧,后修饬(chì)③,更为廉士。【注释】①许圉师:安州安
-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名言: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注释: 远: 使……远离。 句意: 君子对于禽兽, 看见它们活着, 就不忍心它们死去; 听到它们的悲鸣, 就不忍心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