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赏析》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引发了很多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白居易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有名的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莫唱当年长恨歌”,莫唱是因为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杨贵妃之死,对唐玄宗之无奈,表示了深切的同俏,并歌颂了他们的爱悄专一,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题材,如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白朴的梧桐雨,明吴世美的惊鸿记、清洪异的长生殿等等,莫不受其影响。与其大书特书皇帝的悲欢离合,不如深入细致地描写人民群众的生离死别,故“莫唱”二宇又引出了第二句“人间亦自有银河”。“人间”就将银河这个民间传说引入现实生活中来。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战争频繁,有开边之战,也有内战,其中规模大的,如用兵吐蕃,讨伐南诏,尤其是安史之乱,伤亡惨重,丁壮或死于战场,或死于摇役,或久戍不归,在人间划出了无数条银河,而最令作者痛心的,要数石壕村的一对老夫妻了。“老翁逾墙走”,老妇河阳役的惨状。杜甫还在同一时期作品新婚别中拟写一个“席不暖君床”的新娘子,送别刚刚结婚的新郎官应征入伍,造成一对新婚夫妇“暮婚晨告别”的痛苦。在垂老别中,又描写了一个“子孙阵亡尽”的老翁,在风烛残年之时还要应征入伍,与其老伴依依借别、“塌然摧肺肝”的情景。由此可见,“石壕村里夫妻别”是当时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作者感叹地说:“泪比长生殿上多。”长生殿上泪,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泪没有多少,而要大书特书,深表同情,而不书及比长生殿上泪更多的石壕村。这里,作者严肃地批评了白居易,自有其道理在。似乎可以这样悦,衰枚的这首马嵬诗,高出于前人所有咏马嵬之事者。
这首诗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创作观点。此诗虽为抒情之作,实际是议论之诗。前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面两句借用典故论证上述观点。论点和论据的材料本来都是旧的,但作者化陈腐为新奇,使其为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服务,旧的也变为新的,颇有点铁成金之妙。全诗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随园诗话)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比照。全诗两组比照:一组是长恨歌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比照。这一比照,不仅批判了白居易的长恨歌,而且突出了人间牛郎织女才值得同情。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银河”,对唐玄宗与杨贵妃讥笑牛郎织女攀进行了再讥笑,很有情趣。第二组是石壕村与长生殿比照。石壕村是人民群众的材落,长生殿是皇帝皇后的夜殿,这一比照,暗示出村里泪是殿上人造成的,马嵬事变,恶果自食,不值得同情,值得同情的倒是劳动人民。这两组比照又有不同,前者深沉,后者浅近,前者重在映照,后者重在对比。两相配合,共同表达了作者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
黄楼南畔马台宫,云月娟娟正点空。欲共幽人洗笔砚,要传流水入丝桐。且随侍者寻西谷,莫学山僧老祝融。待我西湖借君去,一杯汤饼泼油葱。 作品赏析原题:和参寥见寄?一作:奉和参寥离彭门至淮上见寄?
-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贞元进士
-
这首《水龙吟》词是曹贞吉任礼部郎中时,某次送客经过慈仁寺,追怀旧时一段艳事,因而有感而作。慈仁寺,又名报国寺,在北京西南广安门内。
-
王安石 天有过乎? 有之。陵历斗蚀是也。地有过乎? 有之。崩弛竭塞是也。天地举有过,卒不累覆且载者何? 善复常也。人介乎天地之间,则固不能无过,卒不害圣且贤者何? 亦善复常也。故太甲思庸,孔子曰勿惮改
-
【释义】 古代格言。以上四句的意思是: 不能做到的理论,应该停止说; 不容易相处的人,应该用宽厚去感化; 很困难去做的事,应该暂缓处理,难以实现成功的事,要尝试用智慧去解决。 【评析】 我们认为,和谐
-
门近寒溪窗近山,枕山流水日潺潺。长嫌世上浮云客,老向尘中不解颜。
-
【说明】 《通鉴》 卷七十八记载了魏灭蜀汉的战争。 魏灭蜀汉,是魏晋之际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重要的战争。蜀汉自诸葛亮病死 (234) 、北伐未成之后,国势在走下坡路。蒋琬、费祎、董允相继辅政,因循守旧
-
有獭得嘉鱼,自谓天见怜。先祭不敢食,捧鳞望青玄。人立寒沙上,心专眼悁悁。渔翁以为妖,举块投其咽。呼儿贯鱼归,与獭同烹煎。关关黄金鹗,大翅摇江烟。下见盈寻鱼,投身擘洪连。攫拏隐鳞去,哺雏林岳巅。鸱乌欲伺
-
王安石《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③ 【注释】 ①北山:即王安石晚年寓居的钟山,南京市东的紫金山。南朝周颙曾隐居钟山,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假钟山为名
-
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溪城六月水云蒸,飞蚊猛捷如花鹰。羡师方丈冰雪冷,兰膏不动长明灯。山中故人知我至,争来问讯今何似。为言百事不如人,两眼犹能书细字。(径山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