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五首·其三赏析》
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艺术主张的诗。指出文艺批评应提倡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前二句点出在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这时 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学养和阅历,成为“高人”。
后二句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戏作比,矮人看戏时被前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法。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对“艺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学力浅薄,不能“独具只眼”,那就只能“随人说短长”了,这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行为作者是坚决反对的。
这首诗继承以诗歌体裁论诗歌的传统,见解卓异,说理畅达。全诗看似佶手拈来、随手而出,但却具有极为精辟深刻的理论内涵。李白、杜甫被称为诗中仙圣,在唐代即受到推崇,如韩愈在仕由逝世时才3岁,后来他熟读李杜诗篇,作有调张籍一诗,其中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等语,可谓敬佩得五体投地。而后世特别是明清两代,对李杜的崇拜更是前所未有,并且普遍地认为诗自唐以来诗道不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人还提出从诗经以来每况愈下、自宋元以来无诗之论,这种看法在明清诗歌理论中占有主导地位。
诗人开篇即总论概述了这一普遍现象,以李杜为代表指出了他们的诗作固然光耀千秋,流传万古,其崇高地位与普及程度已是脸炙人家传户诵。接下来却陡然转笔,尖锐地指出了这种情况带来的另外的弊端:熟极而流,不仅令人觉得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新意,而且还隐隐含有这一现象在某一程度上阻碍了后世诗人的创新之意,其见解之深刻,笔触之辛辣,思虑之周到,足以发人深省。前两句并非真足在贬低李杜,而是为下文略作铺垫而已,以下即转入主题的抒发。
-
原始儒家尊师孔子,因此,孔子的文学肯定论,对战国儒家影响,是决定性的。 战国儒家,继承了孔子的文学肯定论,他们以孔子及六经的精神,建立其文学观。他们强调文学对社会所起的积极的社会作用。同时,也注意到了
-
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
-
一夕雷轰荐福碑。
-
王庭珪 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 百辟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南州瘴海间。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召贾生还。 大厦原非一木支,欲将独力拄倾危。 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
-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作品赏析【注解】:1、云屏:以云母饰制的屏风。2、凤城:京城。3、衾:被子。【韵译】:云母屏风后,锁着无限娇媚的人儿;京城寒冬已尽,我
-
这是一个周日的早晨,我不愿早起。不料床头柜上的座机响了几下,我睁开惺忪的眼睛,随手拿起话筒,听见对方声音“喂!你是二公吗?今天是高
-
心有何求遣病安,年来古井不生澜。祗愁戏瓦闲童子,却作泠泠一水看。
-
一入吴王殿,无人睹翠娥。楼高时见舞,宫静夜闻歌。半露胸如雪,斜回脸似波。妍媸各有分,谁敢妒恩多?
-
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观人才之吉凶,知邦家之休戚 ① , 以至寒暑灾祥,褒贬予夺, 无一而不笔之者, 有义存焉。 吾夫子因获麟而作《春秋》 ② 。《春秋》
-
晴江滟滟含浅沙,高低绕郭滞秋花。牛歌鱼笛山月上,鹭渚鹙梁溪日斜。为郡异乡徒泥酒,杜陵芳草岂无家。白头搔杀倚柱遍,归棹何时闻轧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