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客少年场行赏析》
这首诗发端二句已概全篇之旨,“韩魏多奇节,倜傥遗声利”,以下均围绕“多奇节”处而展开。承接此二句,以下八句历叙少年游侠者的精神品格与豪荡气魄。“绿沉明月弦,金络浮云辔”,此十字着重从形象上描绘少年侠士潇洒倜傥的飒爽英姿。“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伍子胥有经文纬武之才,因楚平王听信谗言杀害伍奢与伍尚,他逃奔吴国,欲借外力以报杀父兄之仇。伍子胥在吴都梅里(即今无锡梅村),举目无亲,衣食无着,被迫吹起斑竹箫管,在市中乞食,后得公子光的赏识,谋刺王僚,成就大业。高渐离与荆轲为友,善击筑,“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史记·刺客列传)。后燕亡,高渐离为秦王击筑,因在筑中置铅以伺机击秦王,未果被害。游侠之人并非久居人上,即使沉沦下僚之时,胸中仍怀一股不可磨灭之气。这段奇气促其忍辱负重,完成自己重然诺的历史使命。
下面以博望侯张骞的典故轻轻地转到了游侠儿慷慨立边功的主题上来,继写其在战场上杀敌报国的“奇节”。张骞出使西域,穷河源,直至昆仑山下,“大宛之迹,元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窥海上”(史记·大宛列传)。其开疆拓土的历史功绩永不可磨灭,“博望侯”就衍化为英雄主义的象征,而与任侠风气相联系在一起了。“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游侠儿亦如博望侯怀抱赴边立功之志。云气散漫风萧索,紫塞雁门草木凋,艰苦的边关生活并没有消损少年游侠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而是黄沙穿金甲,马革裹尸还,甘愿赴汤蹈火以报知己之恩遇。这样就自然引出了“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的感慨来,这既照应了开头的“遗声利”,也使全篇的中心思想得到统一。
综观全诗,首联已概括全篇之主旨,“侠”之精神在“奇”,此“奇”非他“奇”,而是奇在其轻身重义上,奇在其士为知己者死上,奇在其“遗声利”“非是为身谋”上,正与尾联相应。中篇尽叙侠客之态,承首联之“奇”而启尾联之“殉知己”“一言重”“垂一顾”“千里至”“远相求”,皆应照生情,写得气脉流转、神情摇曳,悲壮英豪之中有清新雅致之音,与虞氏的一贯风格有其相通之处。
-
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
-
清潭百尺皎无泥,山木阴阴谷鸟啼。蜀客曾游明月峡,秦人今在武陵溪。独攀书室窥岩窦,还访仙姝款石闺。犹有爱山心未至,不将双脚踏飞梯。 作品赏析【原题】:留题仙游潭中兴寺,寺东有玉女洞,洞南有马融读书石室,
-
美国著名诗人和批评家,意象主义*创始人艾兹拉·庞德*写的一部长诗,是庞德的代表作。早在1904年,庞德就计划模仿但丁《神曲》的结构写一部
-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啄。【口卓】自有云霄万里高。
-
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扬簸净如珠,一车三十斛。犹忧纳不中,鞭责及僮仆。昔余谬从事,内愧才不足。连授四命官,坐尸十年禄。常闻古人语,损益周必复。今日谅甘心,还他太仓谷。
-
名言: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注释: 暇日: 指农闲的日子。悌: 尊敬兄长。 句意: 壮年人在农闲时讲求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办事尽力和诚实待人的道理, 在家里便用来奉事
-
《学者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也.及夫施于用,则必有其渐.》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
《学者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也。及夫施于用,则必有其渐。》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二程集·论学篇》,立志于先类
-
林海音(1918—2001) 现当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予,原籍中国台湾苗栗,生于日本大阪,后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
-
自平宫中吕太一,收珠南海千馀日。近供生犀翡翠稀,复恐征戎干戈密。蛮溪豪族小动摇,世封刺史非时朝。蓬莱殿前诸主将,才如伏波不得骄。
-
有一位友人向洪昇打听杭州诗人陆圻(字丽京,一字讲山)的去向,洪写了这首小诗作答,告诉对方:有人说陆出家当了和尚(飘然一钵),也有人说他入了道(化鹤),成了仙(乘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