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南楼风月横披赏析》
这首七绝是作者观看宋理宗一幅书法作品,而抒发对宋代兴亡感喟的诗作。理宗是南宋后期的皇帝。“南楼风月”,是他生前书写的一幅横披(字画横幅)。
诗的第一句似乎有些头巾气:“物理兴衰不可常”说世间万事万物(当然也包括朝代的兴衰,人世的沧桑)变化无常,这算什么诗呢?然而接下去从无常中翻出有常,就有些意思了,“每从气韵见文章”。既然“每从”,可见有常。这个有常(即有规律性)的事体,便是文章关乎气韵:一个人的气质决定其文章的优劣;一个人的文章气象又往往预兆着他的前途命运。“诗谶”这个说法,多少有些道理。“往事只堪哀”,不是汉高祖诗;“大风起兮云飞扬”,不是李后主词。写“大鹏一日同风起”的,后来青云直上;写“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不幸英年早逝。这其间难道没有必然性吗?只要不把问题绝对化,那正是“每从气韵见文章”!
前两句偏于说理,偏于抽象,那好处是很有限的。此诗之妙在于紧接便有后二句将说理变作感叹,将抽象变作具体,读者首先看到了两种“风月”的对比,一是“万古中天月”,二是“南楼一夜凉”。前者系隐括宋太祖秋月诗:“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那气象恢宏开阔,十足地表现出一个开国皇帝的气魄。而后者系取自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末句“并作南楼一夜凉”,暗示了宋理宗前途的暗淡,说明了“每从气韵见文章”之不失为名言。而两种对照的情景,通过“谁知”“只办”的勾勒,又连成一气。就境而言,仿佛画出一轮朗月高照南楼,可惜南楼上没有不负月色的风吹龙吟、欢歌笑语,而只有“一夜凉”!就意而言,这是形象地讽刺理宗无能,不能继承太祖的雄才大略;又是惋惜太祖一脉龙种,何以会退化为跳蚤。“谁知万古中天月,只办南楼一夜凉”,语妙、情妙、境妙、意妙。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射策志未就,从事岁云除。箧留马卿赋,袖有刘弘书。忽见夏木深,怅然忆吾庐。复持州民刺,归谒专城居。君家诚易知,胜绝倾里闾。人言北郭生,门有卿相舆。钟陵霭千里,带郭西江水。朱槛照河宫,旗亭绿云里。前年初缺
-
御水初消冻,宫花尚怯寒。千峰横紫翠,双阙凭栏干。玉漏轻风顺,金茎淡日残。王乔在何处,清汉正骖鸾。
-
折桂令·春情徐再思【原文】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1],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2]。证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梁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作品赏
-
《崇尚节俭,以厚风俗。》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注释与译文]蝉儿的聒噪,鸟儿的鸣叫,使山林反而显得更加寂静幽深。诗人以动中见静的笔法,创造了恬静幽远的意境。 参考文献 (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
天子绣衣吏,东吴美退居。有园同庾信,避事学相如。兰畹晴香嫩,筠溪翠影疏。江山九秋后,风月六朝余。锦帙开诗轴,青囊结道书。霜岩红薜荔,露沼白芙蓿睡雨高梧密,棋灯小阁虚。冻醪元亮秫,寒鲙季鹰鱼。尘意迷今
-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名言: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注释: 殷: 深厚, 一作“恩”。 句意: 爱护担忧得太殷勤, ……虽说是关心它, 其实是伤害它, 本文原意是种树用以比喻培养